广州离中山有多远?
也许只有150米。
对于广州市南沙区民建村和中山市民众镇新建村而言,它们的间隔便是150米宽的一条河涌。行政区划,并不成为两村交往的阻隔,两村居民之间相互通婚,生活在中山、工作在广州的村民比比皆是。
设在民建村渡口的渡船,成为两村居民往返的重要通道。虽然不用3分钟就能达到彼岸,但这也是名副其实的“跨市通道”,乐于“尝鲜”的徒步者往往愿意来此体验不同的感觉。
55岁民建村村民袁叔把渡口承包了17年,一直都为两地居民提供渡船服务。时代的变迁让他早已认识到,随着汽车的普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渡船这门生意早晚会被终结。“什么时候没得做了,估计等到深中通道开通吧。”他说道。
广州中山隔河相望
民建、民兴、民立三村组成的南沙区的三民岛,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岛上远离喧嚣,瓜果飘香。三民岛东北面的民建村,同样是被一大片蕉林覆盖,民建渡口藏身在那一大片绿色的深处。
站在渡口上,隔着一条150米宽的小河,就能看到另一座城镇的样子。渡口的对面是中山市新建村,同样是个工业空白的村落,村民多以养鱼、种菜、耕田为生。
两村的经济模式、村民生产方式并没有大区别,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比如民建村的村民有的会去新建村打理鱼塘,新建村的居民有的会去民建村照看菜园。早年,一河两岸间常有通婚。这片区域的居民虽然户籍分属两地,却常是沾亲带故。
所以无论是生产生活,过河都成为一种刚需。可连接广州万顷沙镇与中山三角镇的洪奇沥大桥在离两村10公里的位置,通过大桥过河费时费力。民建村到新建村的渡船变成为一种选择。
2017年1月洪奇沥大桥被货船碰撞造成桥墩严重受损,大桥一度封桥维修。民建村的小渡口人流暴涨,重要性凸显。此后渡口的硬件设备得到进一步提升,码头通道和雨棚都得到了改善。
最袖珍的跨市通道
5月7日下午17时,暴雨过后的民建渡口又迎来往返的小高峰,不断有村民骑着摩托车来到渡口过河。在马达的轰鸣声中,一条只能载10人的小船不断把村民送到两岸。
骑着电动车的梁姨来到渡口准备回家,她是中山新建村村民,在民建村做废品回收,她正属于从南沙嫁到中山那一类村民,每天骑着电动车过河往返,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按照民建渡口的收费价目表,成人乘坐一次要3元,携带摩托车和电动车则额外要两元,自行车要额外加一元。梁姨每天过河的成本是10元。
“就走这来回300米,10元就没有了,多想有座桥呀。里从中山到广州,看起来容易,也不容易。“梁姨对记者说,曾经有些年轻人想省去费用,便自己游过来,这的确是最袖珍的跨市通道了。
55岁的民建村村民袁叔从2002年开始承包这个渡口。为了让更多的中山的村民来乘船,他还自己掏钱修好河对岸的路,从此来到渡口的这段行程不再泥泞不堪。
渡船还能走多远
袁叔的妻子和3个子女都有渡船的驾驶证,老妈累了女儿开,妹妹休息哥哥开,一家人都为这个渡口操持。这个家庭本身就含着广州、中山两地民众交流的特征,袁叔的太太是从中山嫁来的。
百米宽的河流,渡船走到对岸只需要两分钟,离岸靠岸日日不休,这个行当枯燥乏味,如今更有生存危机。袁叔说,他一年要交给民建村18万的租金,这意味着每日渡船要盈利500元以上才有收益,但这越来越难了。
政府的监管越来越规范,渡口上都装有摄像头,袁叔从不会为了超载铤而走险,况且如今来做渡船的人正越来越少。“现在大家都有小汽车,多远的距离都不是问题。“袁叔说。
渡口难觅现代生活的影子,渡船也代表着一种过去时。两村之间的农业生产,是长期维系渡船运营的重要纽带,如今这条纽带已经十分脆弱。袁叔告诉记者,坐船的大多数都是耕田的村民,但是很多年轻人已经远离农业了。
离“生产”越来越远,渡口更在“生活”方面体现着价值。中山市的村民要给广州市南沙区送东西,自己却不愿意过河,便会将东西寄存在渡船上,等对岸的人来取。夜里,广州的村民得知住在中山市的老父母突然生病,便急着通过渡船过河看父母。
每逢假日,那更是渡口生意稍好的时候。“中山的人要来广州这里拜山,我也要去中山拜山。”袁叔说。
袁叔的租约还有两年到期,他说因为现在收不抵支,大有可能不会再承包下去了。此外,深中通道已经启动建设,并将在南沙区万顷沙设互通式立交,南沙前往中山将更加方便。
袁叔和太太操持渡船十余年,渡船的行当已经帮助他们把三个子女养大,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能接受渡口的现状。“深中通道一建好,那时候更不需要渡船了。”他平静的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龙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龙锟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董业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