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的内质丰富,是新茶风格的延续。
追本溯源,茶的品质要好,还是由茶园的生长环境决定。
如在茶圈广受欢迎的高山茶,就是茶园环境好的产物。
1.茶园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积累丰富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海拔高的地方,温度低。
地理学上给出了专业的数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温度不太高的环境,能够有利于一些含氮物质的积累,不会导致氨基酸被大量分解,从而保持鲜爽感。
同时,高山地区还有昼夜温差大的特色。
白天,茶树在太阳光之下进行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之下,能够不断生产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被储存在叶片内。
到了晚上,茶树改成呼吸作用,在呼吸所用过程中,会消耗白天产生的能量。但因为高山地区气温低,茶树的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变少。
生产大于消耗,有机物被大量留存下来,这些有机物就包括氨基酸、茶多糖、茶多酚、咖啡碱物质,这些多了之后,自然能为茶叶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能够奠定茶耐泡、耐煮的特点。
2.茶园海拔高,云雾缭绕,含氮化合物含量高
在高山茶园,常年会有云雾缭绕,这些云雾,是天然的保护屏障,有了这层雾气的存在,可以过滤对茶树无用的光线,留下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光线。
当阳光接触地表,紫外线被水蒸气反射,更多红橙光的进入,为茶树合成生长要素(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打下了坚实基础。
3.茶园土壤疏松,茶树扎根深,汲取营养物多
高山地区多以腐质砂石土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酸度适宜。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不但让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且茶树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物也很丰富。
在这一系列外界的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会让茶树变得更耐煮。
《3》
茶能煮几次,三分靠技巧!
煮茶时我们会发现:同一款茶,在不同人的手上,香气、口感都完全不一样,就连煮茶的次数,差别都很大。
张三煮的是老茶寿眉饼,准三年的,一壶能煮上七八次,一个人自己能喝上一整天。
李四买的与张三是同款,同样是用煮茶法,茶却只能煮三壶,勉强煮第四壶,但香气和口感都属于强弩之末,实在是乏善可陈。
排除了茶原料因素的影响,煮茶次数能有如此大差距的,在于煮茶方式。
在煮茶过程中,会影响煮茶因素的有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