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从自身的喜好出发,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或能理智面对所有好的或不好的评价。而要真正跨入这一阶段,我们需要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心的敏感度,并提高自尊。
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自我尊重,包括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这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自尊与面子不同,面子是从自我维护角度出发的,不管对错都从自我出发,而自尊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有着客观全面的认识。
比如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清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并且知道对方有某些观点其实是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的,他们说的那不是真正的你。
提高自尊和降低内心敏感度两者相辅相成。要做到不因他人的情绪化言语或行为而过度地紧张和思想反刍,需要我们提高自尊和降低内心的敏感度。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认为简单来说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正如查理·芒格所讲的“说起来挺伤心的,但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当过分在于他人想法时,不妨用这句话调侃一下自己。
(3)降低心理预期,将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立即行动!
在做一件事情时,「内耗」严重的人经常会跟自己的想法作斗争,而在这种自我博弈中花费的时间越久,就越痛苦,越会失去行动的勇气。
很多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心理预期过高、目标大、实现目标需要的时间长等有关,为什么这些因素会导致内耗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脑的本身有节省资源的需求,所以,一切需要消耗资源,同时短期内又难以获得回报的事情,大脑通常是排斥的。
如何去克服这种情况呢?
做事情时,不要预设过高的目标,不妨降低心理预期,然后,将大的目标拆解成小任务,这样一来,对大目标的强烈动机,便不会再阻碍你的行动了。而当你真正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时,其实你就很容易进入状态,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难。
比如,很多人想要写作、写书,但却一直苦恼于不知道怎么写,事实上,当收集的素材足够多,信息量够大时,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只是把这些素材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这样一篇文章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