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剧《亮剑》中,楚云飞的358团属于晋绥军作战序列,这个团在剧中的设定是一个加强团,下属各步兵营兵力充实,还有个炮兵营,全团兵力达5000人之众,实力相当可观。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说过,这其实只是文艺作品中的设定。实际上按照晋绥军当时的编制,即便是加强团的实力也不会到这个地步。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晋绥军步兵团的基本编制为团部36人、团属通信排34人、团属迫击炮连82人、3个营部合计45人、3个营属机枪连合计201人、9个步兵连合计1170人,全团官兵总数为1568人。
当然,在晋绥军内部的步兵团编制也未必统一。
比如在绥远的傅作义部队,可能还多编1个骑兵连。而有些步兵团的技术装备比较缺乏的话,可能是将迫击炮和重机枪合编为机炮连。不过,大体上的编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当时的晋绥军,吃空额也是普遍现象,所以一个团的实有兵力数往往不会到1500余人的满编程度,一般来说实有兵力大约是1300人上下。
不过晋绥军的特色是战斗兵比例高,所以战斗连队却也还算充实。
这样的配置使得晋绥军的战斗力量尽可能多些,不过在后勤方面则比较薄弱。若是依托交通线及车辆运兵的话,对战力影响尚不大;若是临时拉夫,征用车辆的话,也还凑合;但若是既无车辆可用,又拉不到民夫的话,就得大头兵自己背负粮弹物资了。
晋绥军的械弹携带量是出了名的多,战斗兵负重过大,而且又承担机动作战任务的话,往往对战力影响会极大。所以一般的晋绥军都是擅长防守作战,而打不了高机动的运动战。
不过晋绥军中也有例外,比如傅作义部就不仅擅长防守战,进攻战也很拿手。这主要是因为傅部平时训练极为严苛,单兵战斗力较强,而且傅作义比较强调使用骑兵及机动车辆突袭作战,无论是战法还是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
当然这里我们不谈傅作义部队的运动突袭战,还是聊聊其老本行防守作战,这也是由最近俄乌战争的一些情况所想到的。
我们现在看俄乌战争,双方的攻防作战有很多,不少网友就调侃回到了一战模式。实际上战争嘛,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武器装备会变化,有些战法也会相应地改变,但另有一些基本点和战法运用则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现在大家觉得俄乌战争很“原始”,其实这倒未必,主要是之前的一些战争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双方军队的战斗素养和意志相差也太大,战争样式也完全不同,因此形成了碾压局。
在俄乌之战中,双方各有优劣,而且还打起了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攻防作战,所以看点颇多。
尤其是在这样的攻防作战中,地面炮兵的威力便展现出来了。所以说不是地面炮兵没用了,而是之前的不少战争中,根本就还用不到正经的炮兵上手。在现代化战争中,强大的炮兵依然作用极大。
具体到炮兵在攻防作战中的使用,以及双方应对炮兵的战术,现在大家都能看到不少。
而我们这里就聊聊抗战时期忻口战役中,一个打得比较好的步兵团,在敌方具有绝对优势炮火的情况下,是如何组织防守的,希望能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首先忻口战役大家应该都知道,该战役属于1937年太原会战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华北正规战中,少有的双方正经拉开架势开打的一役。
在此战中,日军主攻部队为第5师团及配属和增援的部队。其兵力数量虽然不占优势,但配备的火力却十分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