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⑵。人尽说,君家飞将⑶,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⑷,谈兵玉帐冰生颊⑸。想王郎,结发赋从戎⑹,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⑺。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⑻。马革裹尸当自誓⑼,蛾眉伐性⑽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⑾,庾台月⑿。
注释
⑴汉水:今汉江,流经陕西、湖北,在武汉汉口汇入长江。
⑵髭(zī)胡膏血:入侵金兵的血迹。
⑶君家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⑷雷过耳:极言声名大震。
⑸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⑹想王郎,结发赋从戎:想起东汉王粲二十岁时为曹操赋《从军行》,事见《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结发,古时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
⑺腰间剑,聊弹铗(jiá):《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冯谖客孟尝君,初不被重用,多次弹剑而歌,后为孟尝君立下大功。
⑻汉坛旌(jīng)节:借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汉书·高帝纪》:“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
⑼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用西汉马援事。
⑽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汉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妖娆的美女就像是砍伐性命的斧头一样。)
⑾楚楼风: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
⑿庾(yǔ)台:一称南楼,在今湖北武昌市。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曾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辛弃疾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从词意看,作者一位姓李的朋友要去汉中任职,作者写了这首词来勉励他在抗金复国斗争中建功立业。
上片,通过赞扬李姓朋友的家世及其才干,表达了对金国统治集团侵占中原,残害同胞的痛恨,抒发了抗金复国的愿望。用李广的典故切合李姓朋友的姓氏; 用王粲的典故切合李姓朋友要去的汉中。两个典故分别从文、武两个方面来勉励朋友在抗金前线建功立业。下片转向送别,用了冯谖、马援的典故。前者感叹自己无缘上前线*敌报国,只好效法冯谖弹剑作歌。后者鼓励友人积极进取,既然有上前线*敌的机会,就要像马援那样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才不枉血性男儿在世上走一遭。最后引用战国宋玉和东晋庾亮的典故劝诫友人:不要忘记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全词激昂沉郁,愤懑与不平隐含在曲折之中。“马革裹尸当自誓”既是对朋友的勉励,也是辛弃疾自己的人生誓言。
最豪放名句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铁蹄蹂躏下的济南,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宋,任江阴签判,后又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转运使、安抚使等职。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4岁起相继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他力主抗金,却不被重用,临死仍在高呼“*敌!*敌!”病逝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命运多舛,壮志难酬,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风格沉雄豪迈,情绪激荡多变。辛词喜用典,意蕴丰厚。有《稼轩长短句》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