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东乡族自治县地名文化意蕴解读
文/余粮才,唐嘉韵
作者简介:余粮才(1973-),男,甘肃张家川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
摘要:东乡自治县地名的命名与其历史地理、 社会文化、 政治、 经济、 军事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东乡族自治县的地名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是某一区域的人们赋予一个地方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它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往往能见证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和文化风貌等。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东乡县)下辖25个乡镇,共224个行政村,1586个自然村,这些乡镇村落中的地名是东乡县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载体。东乡县地名既有着与其他地方地名的命名方式相同的规律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东乡县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的——东乡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属于切割破碎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古代东乡地区先后有戎、羌、吐谷浑、鲜卑拓跋、吐蕃等部族长期在这里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交融,逐渐有回族、土族、藏族以及后来形成的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本文以东乡县地名为例,按命名的类型对全县的村落地名、部分历史地名及与宗教有关的地名做初步解读,以挖掘其折射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众多地名是对当地历史地理信息的客观再现
人们命名地名时,多以当地的自然地理要素为出发点,有很多地名表现了命名地名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名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名中都有着广泛的反映” ,从东乡县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视这方土地基本的地理特征,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还可以感受到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东乡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对于这种自然地貌,人们有着非常细腻的感知。东乡县地名中以“山”、“沟”、“泉” 等地貌、水文及土壤特征的词语非常多,足以说明当地人对所居的地理环境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居住地用“山”、“坡”、“沟” 等表示大类的地貌特征词来称呼和标记,还使用了很多表示小类的地貌特征词,如“ 咀” 、“台”、“壑”、“梁” 等词语, “山” 泛指所有地形较高的地方, “ 岭” 指周边坡度陡峭而又相对孤立的黄土山,“坝” 指黄土山体之侧, “嘴” 是形象的说法,是山梁向沟底延伸而呈尖状的部分,“台” 是高而较平的山地,“沟” 指山间的谷地,东乡地区“沟” 的称谓很有特点,它的意义较为广泛,一般的山道窄区都称为山沟,所以东乡县有“ 王家沟” ( 也叫“ 大礼拜沟”)、“ 妥家沟”、“ 苏会沟” 等描述大小沟的地名多达216个。还有一些带“ 壑” 的地名,如野麦壑岘、壑壑等,“壑” 指深谷或深沟。在这些以不同类别和不同用字命名的地名中,包含着当地民众细心的观察和体味以及对生活的这块土地的了解和熟悉,同时也是东乡县历史地貌在地名中的客观再现。
另外,东乡族自治县众多的方位地名是当地人重视方位的心理特征的体现。方位地名大多因村落与山岭、河流等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得名。在东乡县地名中,含有“ 上、中、下”、“ 东、南、西、北”、“ 前、后”、“ 阴、阳”、“ 对巴” 的个数分别为136、34、21、67、22,分别占方位地名的48.6%、12.1%、7.5%、23.9%、7.9%,其中以“上、中、下” 和“阴、阳” 命名的数量较多,最能体现出东乡县地名的方位文化。东乡县境内山峦众多、高低起伏,使得当地人们在给自己的生存环境命名时受到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区分地理位置的高低,东乡县人在命名地名时注意运用“ 上”、“ 中”、“ 下”, 如上乔文( 锁南镇)、下乔文(锁南镇)、上苦克力(沿岭乡)、下苦克力( 沿岭乡)、上庄、中庄、下庄(东塬乡)等,含“上” 的地名所指示的海拔比“中” 或“下” 的相对要高一些。在东乡县方位地名中用“阴、阳” 命名的较多,这也多受环境的影响——我国地处北半球, 山脉河流多为东西走向, 太阳照射时山的南坡受光、北坡背光以及河流的北岸受光、南岸背光,古人从这些现象中得出了“ 山南属阳、山北属阴;水南属阴、水北属阳” 的朴素认识,并根据某地与附近山或水的相对位置,用“阴”、 “阳” 二字为地方命名。东乡民众在命名地名时也多遵循这一原则,如阳坡(柳树乡)、波罗阳山(关卜乡)等。而东乡县以“阴”、 “阳” 命名的67个地名中,含“阳” 的39个,带“阴” 的28个,显然以“阳” 命名的比以“阴” 的多。古人认为“阳” 字是个好字眼,在大千世界里,“万物负阴而抱阳” ,“阳喻暖,阴喻寒,阳主明,阴主暗”, 人们喜暖避寒、喜明厌暗的心理正是“阳” 字较多用于地名的一个原因。总之,使用各种方位词命名的方位地名是人们长期观察、认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产物。
此外,还有很多以自然资源命名的物产类地名是对东乡地区曾经拥有的自然资源的真实记录。从“柳树、果园、大树、那勒寺(松树)、榆树” 等地名中,可以体现出命名这些地名时东乡地区的植被分布情况及其变迁状况;从“牛沟、羊圈、狼湾、浪窝、马场” 等地名,可以看出东乡一带生存动物的种类及活动范围。值得一提的是东乡地名中有8处以“马场” 命名的地名,“马场” 是对古代蒙古兵在东乡县集中放马的地方起的名字,说明东乡县的部分地区曾是蒙古人放牧的地方。七百多年前的东乡县是水草丰盛、丛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可现在东乡县大部分地区光山秃岭、野生动物很少。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对东乡地区不合理开发、乱垦乱伐、放火烧山等人为破坏使很多地方变成了荒山秃岭。不难看出,物产资源类地名也是东乡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见证者。
二、众多地名是对当地社会文化信息的真实记载
(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透露出东乡县人们维系血缘关系、强调宗族观念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属于宗法制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对血缘关系极为重视,有着极强的宗族观念,而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它是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古代人们多以同姓同族人聚居在一起,然后以其姓氏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这样便出现了以姓氏命名聚落的现象。后来这一命名方式长久流传下来,成了人们不忘祖宗、不忘血脉的重要方式。东乡地区姓氏地名多达402个,如李家、马家岭,这是东乡县人民自古以来就维系血缘和家族思想的反映。
东乡县地名中有不少是双姓地名,如唐汪川(唐汪镇)、张马家(董岭乡)、周杨家(龙泉乡)等占了不少比例。这类地名往往以首先迁入该地或该地拥有较大势力的家族的姓氏命名的, 最典型的是 “唐汪川”这一地名的由来———元代时统治者实行移民戍边制度,四川柳家(庄)唐姓参将落户于此,随后该地叫“唐家川”, 后又有陕西的汪姓人移居到此地,此二姓人丁兴旺,遂以二姓合为“唐汪川”。
东乡县还有一些以奇僻姓氏命名的地名,如卡家、米家、龙家等,原先的撒尔塔人没有用姓氏的习惯,来到东乡一带后,为了适应社会习俗的需要,学习汉人开始习惯用姓氏,多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为姓,脱、驼、巴、肖、马、米、龙等奇僻姓氏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东乡姓氏多达86种之多的原因。
(二)大量宗教类地名反映了东乡县多元的宗教信仰
东乡地区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佛教和道教次之。东乡族和回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信仰佛教和道教, 而各种宗教无不拥有其活动的场所——寺庙, 各种寺庙一经形成,就会因其广泛的影响和独特的建筑而成为某一地区的典型标志物,而人们在给地名命名时多选择该区域内的标志性建筑为参照物,所以各种宗教寺庙被直接作为村落的名字,这在东乡县地名中是俯拾皆是的现象。东乡县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或拱北命名的分别达262和45个,如则池寺(百和乡)、苦格寺(锁南镇)、池那拉拱北( 北岭乡)、池干坪拱北(高山乡) 等,以佛教和道教建筑物命名的较少分别为10和13个,如麻汉寺(河滩镇)、何闫家庙(百和乡) 等。此外,东乡县还有一些用宗教语言命名的地名,如喇嘛岭(沿岭乡)、高门(锁南镇)等。
另外,在东乡县地名中,还有一些包含人们价值观念和情感思维方式的因子。如在东乡县地名中,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数字命名的地名,如哈木则岭、凤凰山、茅陇峡、八十个塬等,这正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思维方式在地名中的表现。
三、部分地名是对当地经济、政治和军事等信息的间接反映
(一)反映社会经济信息
东乡地区很多与经济有关的地名是东乡地区从古至今经济发展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东乡地区受西部旱码头河州的商业辐射,贸易比较兴盛。特别是成吉思汗西征带来的大量西域撒尔塔商人、工匠及被元朝统治者组织起来的穆斯林商业组织“翰脱”, 将河州东乡一带的商业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地名中亦有所表现,如东乡有18处以“翰脱” 命名的地名,以工匠命名的如免古池(银匠)、阿娄池(编织匠)等地名也较多。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各种商业、民户从事的行业及行业种类等都在东乡县地名中有所体现, 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东乡县的区域性商业文化——商业是穆斯林崇尚的职业,东乡人秉承了伊斯兰文化崇尚经商的方式及思想观念,将之与本民族传统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亦农亦商的特点。此外,大多带“集” 的地名是因农村集市而命名的,这类地方在东乡县地名中很普遍,从中可看出农村集市的分布及发展情况。
(二)反映历史上行政制度的变革
在东乡县地名中,有一部分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名或地名通名用字,如马场寨、喇嘛寨、百和乡总堡、关卜乡堡子、喇嘛里、打柴里等,这类地名是对东乡历史上行政制度变革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间接地证明了东乡这块土地的古老和政治文明的悠久。
(三)反映历史时期军事屯田情况
东乡县有一部分地名是从古代军事设施名中遗留下来的,如关卜乡堡子、干沟山墩( 董岭乡)、定连城( 锁南镇)等,历史在向前发展,曾经征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上的战事在地名中留下了蛛丝马迹,我们可以从军事设施类地名追溯古代战事的足迹,有助于认识历史上东乡地区驻军状况及军屯分布情况。
四、众多地名是对当地民族文化信息的有力印证
大量少数民族语地名,保存了东乡历史上丰富的民族语言资料,是东乡境内少数民族的渊源、语言、习俗、迁移、活动范围、经济活动以及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的史实。东乡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有关东乡族的历史没能很好地保留下来,而东乡语地名却保留了不少历史信息。马松舲说,撒尔塔人有自中亚迁来者, “其人所至之地带以原住地名名之”。东乡县地名中有6处叫“洒勒” 的地方,究其根源,都是高山乡“洒勒” 人。从东乡地区大量奇僻地名与中亚撒尔塔地名与部落名相同或相似的史实,如东乡的甘土光、纳伦光、洒勒、库麦土、胡拉松、乃蛮、锁合土等分别与中亚的干土城、纳伦城、撒里普勒、土库曼、呼罗珊、乃蛮、锁合水等地名相同或相似,充分说明了东乡族与中亚撒尔塔人之间的渊源关系。
在东乡族居住区,还有很多地名与手工业和镇戍、屯垦、牧养等有关。与手工业有关的地名如免古池(银匠),阿娄池(编织匠),扎木池(铁匠),依哈池(钉碗匠),阿拉素池(制革匠)等;表示镇守的地名如达鲁花、巴素池、沙黑池等(这些词分别为蒙古语、突厥语、波斯语,都是“ 镇守官”、“ 镇守者” 的意思);与屯垦有关的地名有屯地、屯田、新屯地等;与牧养有关的地名有郭尼光(羊沟)、夫格光(牛沟)等,从这些地名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东乡地区曾经是历史上重要的屯戍点。
东乡县地名中的这些命名方法,与东乡族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代东乡族由蒙古军将领统率在此屯垦戍边的历史事实,表现了东乡语和汉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相互融合、共同渗透的关系,是文化涵化理论在地名命名中的具体表现。
总之,东乡县下辖区域的地名大多依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命名,因东乡悠久的历史、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其命名类型极其丰富,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地名因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而真实、完整地保留了命名地名时的历史文化,或反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山川水文景观,或反映历史时期动植物的分布情况,或反映少数民族迁徙和民族接触的历史痕迹,或反映当地居民的民间和宗教信仰,或反映经济、政治、军事等信息。各类地名作为东乡典型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活化石”, 反映了千百年来东乡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变迁的足迹,记录了东乡某些区域文化的原生性、民俗性、民族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是东乡的公益性文化遗产,对挖掘东乡深厚的民族文化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作者:余粮才,唐嘉韵
选稿:常宏宇
编辑:洪珊
终校:何涵
审订:周辰
▼
▼
▼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