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损失对照表,中原突围损失兵力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07:56:27

杜聿明被活捉

中央在接受粟裕提出的“暂不过江,集中中原*军和华东*军主力,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14]的意见并决定粟裕兵团(华野西兵团)也加入中原战场后,粟裕也“加入了中原局”。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划定了中原解放区的辖区:“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地外(引者注:即苏北解放区),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均属中原解放区”——这其实就是共产党方面的“中原战区”。

同时还决定了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军的领导机构的人选:中原中央局以*为第一*,陈毅为第二*,邓子恢为第三*,以刘伯承、*、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之久为委员。在中原局下,成立豫皖苏分局,以宋任穷为分局*。

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军司令员,*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野*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委.[15]

如此,整个中原战区就被置于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之下,不仅可以指挥中原*军,也可以指挥进入中原战区作战的华东*军——甚至还包括配属行动的华北军区部队,中原、华东两大*军的协同与配合,也因此而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华东局的陈毅、邓子恢、粟裕加强中原局,而中原局下的豫皖苏分局*宋任穷也兼任华东*军副政委,实际上也是在加强正筹划中的两大*军在“逐鹿中原打大仗”上的“协力配合”。而且,此后的中野、华野都有比较密切的协同作战,中野首长指挥过配合的华野部队,华野首长也指挥过配合的中野部队,彼此间配合得也十分密切(其实这种配合解放战争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共产党在中原规划战区之时,国民党中也有人在打量这片地域。

差不多在共产党加强中原局领导,建立南线指挥中心的同时,国民党方面的也有富于战略眼光者把同样的问题提上了日程。1948年6月,“小诸葛”白崇禧就主张“以华中部队(指黄河长江之间的国民党军队)运动于江淮之间”,对人民解放军进行攻势防御,以巩固南京防卫。为此,也提出了“统一指挥”问题:华中只能有一个“剿总”(即一个战区),这个“剿总”的总部应该设在蚌埠,由他自己来担任指挥官。李宗仁也向蒋介石建议:“将黄淮平原划成一个战区,由白氏统一指挥,因为从战略上来说,黄淮平原……本是一个地理单位;更有陇海、平汉、津浦三铁路纵横构成一交通网,调遣部队和指挥作战均极方便。”[16]

应该说,李、白二位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中原突围损失对照表,中原突围损失兵力(9)

李宗仁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截图)

然而,由于这个建议提议者的派系属性,犯着了小心眼儿的蒋公的忌讳——蒋公对野心很大的桂系总是有着很坚固的心理堤防,所以“毫不隐讳地对白说:徐州将另设一‘剿总’,以刘峙为总司令;华中‘剿总’即设武汉,指挥江北上游部队”。于是,就在共产党统一中原战区指挥的一个月后,国民党方面却将这片至关重要的区域一分为二,分划给了以刘峙为首的徐州“剿总”和以白崇禧为首的华中“剿总”:华中“剿总”拥兵35万,辖平汉路东,津浦路东,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总部驻节武汉;徐州“剿总”拥兵70万,辖苏、鲁、豫、皖地区,总部驻节徐州。

就这么着,国共双方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关于国民党方面的选择,李宗仁先生曾有如下评判:

为指挥这一方面的战事,蒋先生曾于三十七年春(1948年)初召开战略会议,决定白崇禧兼任华中剿匪司令长官,驻节武汉,与徐州形成犄角之势。我闻此讯息,即向蒋先生建议将黄淮平原划成一个战区,由白氏统一指挥。因为在战略上说我,黄淮平原西至潼关、宜昌,东达滨海岸,本是一个地理单位;更有陇海、平汉、津浦三路纵横构成一交通网,调遣部队和指挥作战均极方便。无奈蒋先生不接受这一建议。他硬要把这个战略单位分裂为“华中”、“华东”(注:应为徐州)两个剿匪总指挥部。此种分割已铸大错,而以刘峙担任更重要的华东(应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长官,尤非其选。[17]

李老先生的评判相当准确精当。淮海大战期间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老先生也曾回忆,当时他也向顾祝同询及此事:

……“南京不少人说:‘徐州是南京的门户,不派一只虎将镇守,也应派一只狗守门嘛!怎么派一条猪呢?’”

顾祝同连忙解释说:“你不知道,蒋铭三(鼎文)日嫖夜赌,不理事,刘经扶虽然老实一点,还肯管事,总比蒋铭三强。”

这大概就是曾一度传说蒋鼎文任徐州“剿总”司令,而终于换成了刘峙的原因。[18]

同一个战略区域,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划一了,一个划不了一,这对后来的战事发展,特别是淮海战役的战事发展,影响至大。

大战前夕,两军在“统一指挥”上的决策过程与结果,当然也就截然不同。

尾注

[1]《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2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39~第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饶潄石、粟裕、谭震林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至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12日)》(酉文子电),《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55页~第5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粟裕等关于调苏北兵团参加济南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8月23日午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第107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4]《中央军委批准进行淮海战役及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潄石、粟裕等电(1948年9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3~第4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5]《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第248~第24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6]《对大别山作战部署的意见(1948年1月2日子时)》,《*军事文集㈣》第360~第36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7]《中央军委关于粟裕率部渡江南进实行宽大机动任务致粟裕等电(1948年1月27日)》,《*年谱(1893~1949)•下》第271~第2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8]《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1948年1月22日)》,《粟裕文选㈡》第432~第43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9]《对中原战局的认识及渡河南进的方案(1948年1月31日)》,《粟裕文选㈡》第442~第44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0]《中共中央关于统一中原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致中央工委并中原局电(1948年3月23日)》,《*年谱(1893~1949)•下》第271~第2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11]《刘伯承、*关于中原机构人选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5月5日)》,《陈毅传》418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2]《陈毅关于南麻、临朐战役总结致中央军委及华局电(1947年8月6日)》),《陈毅传》382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3]《刘伯承、*关于中原机构人选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5月5日)》,《陈毅传》418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4]《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1948年4月18日)》,《粟裕文选㈡》第458~第46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5]《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年)》第151~第15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16]《李宗仁回忆录》第66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李宗仁回忆录》第66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