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每天清晨,在太阳就要升起的时候,三军仪仗队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天安门广场走来。广场上,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在晨光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不禁在人们胸中升腾……。
1949年的秋天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一次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象征着人民大团结的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并决定l0月1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当年的天安门城楼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广场两侧是千步廊的红墙,场内杂草丛生,零乱荒芜。
为了迎接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典,早在1949年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就做出了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决议。
市人民政府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责成建设局拿出修缮天安门的工程计划,要求整修工程必须在9月完工。具体任务中就包括在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修建国旗杆。
修建国旗杆不仅是整修工程的重点任务,而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要保证*在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这一使命光荣而又艰巨。
旗杆要求与天安门城楼顶一样高,经测量为35米。那时,在刚刚获得新生的北京城里到哪儿去找能够适合旗杆要求的材料呢?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林治远想到了自来水管,他立刻奔到自来水公司选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钢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上。但是也只有22.5米长,无法达到规定的旗杆高度。经研究并向上级请示后,最终同意旗杆按22.5米的高度修建。
开国大典上,水管焊成的旗杆(图片来源:新华网)
攻克了一个难关,又有另外的问题:如何设计自动升降设施并安装旗杆。林治远找来建设局搞机电的技术员梁昌寿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具体要求是:国旗自动升降,升旗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并自动停止。梁昌寿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且自动断电。设计方案经审查通过后立即进行安装调试,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符合要求。
根据旗杆的高度,国旗的尺寸定为长5米、宽3.3米。缝制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重任,落到了当年北京美术供应社女工赵文瑞身上。她从前门外瑞蚨祥绸布店买来大幅的红绸料和黄缎料,按着政协会议公布的国旗制法说明,用黄缎子剪出两颗大五角星,8颗小五角星,精确地贴在红绸面的正反两面、五角比齐对正,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
这面红旗在开国大典上飘扬在了天安门广场上空(图片来源:纪录片《开国大典》)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国旗杆竖起来了。为了*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升旗开关,林治远设计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导线通过补修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埋设的钢管横穿过长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后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当中,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的开关连接上。
离开国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林治远、梁昌寿在旗杆下和天安门城楼上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试验。按动电钮,查看自动升降设施的运行情况,确认没有问题后,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围的脚手架。
庄严的日子就要来到了。举国上下都在期盼那幸福时刻的到来。此时,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更加紧张地工作着,为了那神圣的一刻做最后的准备。
9月30日下午,赵文瑞缝制成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送到了怀仁堂全国政协一届会议会场,送到了*面前。
9月30日晚间,林治远、梁昌寿为了保证第二天升旗仪式万无一失,再做最后一次试验。不料,一直运行正常的升降开关这时却出了故障。
红旗升到旗杆顶部后,马达没有按规定停止运行,把试验用红旗绞到旗杆顶的滑轮里面,马达不能转动,旗子也退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