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入土千百年后,由于玉质受土壤中酸碱物质及潮湿或其他化学成份的侵蚀,会出现斑纹、钙化或石化的现象,并呈现出一定的色彩。这种因自然现象而形成的颜色,不仅佐证了玉器年代的久远,而且也给玉器增添了新的美感,使把玩者凭添了一些观赏的乐趣。伪古玉的制作者为了投人所好,或者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于是仿效自然沁色,用药物或者有关原料通过一定工艺手段做成人工沁。
根据专家们了解和描述的伪古玉沁色法,结合实物观察,人工沁色大致有以下数种情况:
①色泽单一,无过渡色可循;
②浓色重染,过于鲜艳;
③越是瑕疵、绺裂处染色越重;
④着色处过巧,令人置疑;
⑤沁色浓淡均匀,缺少变化;
⑥沁色有斑点脱落现象;
⑦专在绺裂处沁色;
⑧凡是稍浓的琥珀色沁,其下均有疏密不等的人工坑点,如此等等。
沁色,不管是鸡骨白、黑漆古,还是琥珀色,无外乎是褐黄、黑、白等色彩的变化。其人工染色法,无论是使用浸色法,还是烧烤法,都是“急功近利之作”。
古玉的难仿是多方面的,笔者只择神韵、工艺、内沁三点略抒己见,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这三点,既是玉工仿制的难题,也是收藏者辨伪的着力点。我们只要坚持“三多”,即多摸实物、多看书谱、多总结实践,是会走出伪古玉和仿古玉为我们设置的“八卦阵”的。
传统的玉石鉴定,概括起来大概有几种方法:手摸、耳听、眼看、借助一些简便易带的工具,比如放大镜、聚光手电筒、玻璃片等。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多摸多看,仔细观察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触摸法
真玉石用手摸或者贴近皮肤,冰凉华润;放在手中,有沉重之感。特别是羊脂白玉,触之如婴儿的皮肤,温润细滑,且有油脂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