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婚礼过程中,柬文较多,十分繁杂。论文的内容均用古文书写,文学含量高。如:《庚帖文》又名“鸾笺”或“唐文”,是报送生庚八字的帖文,当对方收到后又有《回庚文》,又名“凤书”。在投送这些柬文时,男方押礼先生与女方支客司还要用诗词对答与所报送柬文内容相关的话语。如《报神柬文》投报后接着男方押礼先生又双手交《报人柬文》,口中便吟诵:“报神已毕,又报主人,拜下礼也,劳力劳心,再拜而受之,我们拜之宾。”“车马停留,前踵府门,不敢造次,予报以文。”知客司:“启动先生,大驾光临,有劳贵体,先拜其门。”当在房门前的投报柬文结束时,女方知客司才抬开方桌、让开大路,男方押礼先生带上几十人的迎亲队伍吹吹打打进门。此时女方知客司吟诵:“先生来在千里远,未曾远迎来铺毡,对面行个鞠躬礼,各公动驾进茅庵。请!”押礼先生便带迎亲人马进入院内由女方安排的座位坐下,同时吟诵:“来在花果园,宜若登天坛,何劳先生请,早想参高贤。”将迎亲方送来的聘礼摆在若干方桌上,押礼先生投《礼柬文》《厨柬文》(请厨师开盒)《梳柬文》交梳妆盒礼品,后送《拜柬文》摆礼结束。
女方的出亲仪式
在婚礼未正式举行前的一周或十天,待嫁姑娘就早晚进行“哭嫁”,并由若干姑娘陪同共哭,直到婚期到来。起媒的当天晚上才给新娘梳头、夹眉、擦脂、佩戴头饰。给姑娘梳头的一般都是两个人,寓意“好事成双”。待起媒人把新娘的头发梳顺了,新娘的妈妈要给新娘“打三梳”(从头顶到发梢梳三下),一边梳一边说祝福的话:一梳金,二梳银,三是发财发富。梳完就要离开,以免伤心。姑娘出嫁要头戴“花冠”,从闺房出来,进堂屋拜祖宗、拜父母后,要从脚盆鼓上踩过,不能着地,亲哥或旁系哥哥从鼓上接过姑娘背出堂屋。姑娘将一把竹筷向自己后面抛去后,哥哥背妹妹进花轿,媒人与押礼先生上锁,各一把钥匙。哥哥将花轿抬起摇三摇,民间称“晕轿”。轿夫接过花轿吟诵祝词后,花轿不能着地,立即出门,出亲仪式结束。花轿只有新婚姑娘才坐,凡是再婚妇女不能坐轿,只能坐滑竿或步行,也不准吹打相送。新婚姑娘的花轿极其尊贵,就是县太爷的官轿相遇,也要让路。不过,解放后坐花轿的形式就很少了,农村一般都是步行,镇上县城通马路的地方就组婚车方队迎亲。
男方的出亲仪式
花轿到男家房前不远处,男方要鸣放“三眼炮”,表示花轿临门了准备迎接新娘。新郎着新装,佩红花彩带在院坝边或大门外等候迎接。当花轿行至地上铺有红布(毡)前时,抬夫不放轿,口吟吉语、祝词,男方亲人发放吉利喜钱(红包)后,轿夫才会停轿开锁。此吉利钱由送亲客、押礼先生和轿夫共同分享。送亲客和新郎扶新娘出轿时,男方亲人也要给新娘发红包,新娘才会出轿,从红地毯上进入堂屋。由礼生司仪: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进入洞房喝交杯酒。
礼局乐局 敬酒与酒席
礼局一般设在主人街沿醒目处,由乡里或族里通文墨的老人担任,一般是两人。一人写名字和金额,一人负责数钱和保管,如果是代情的,还需注明代礼。每位挂礼的客人一包烟,记忆中礼金从五角到五千、礼烟从五牛到中华,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乐局也设在街沿上,但是一般在磨子等角角处,由唢呐、鼓、锣等组成。每有客来和每上一道菜,必吹打之。其音铿锵激越,响彻整个山谷,是儿时美好难忘的回忆。妈妈最爱戏言;“吹鼓手的命穷,好日子一天同”,意思是平常无人请,吉时又忙不赢。知客司在开席前,会讲一段诸如感谢亲友爬山涉水前来吃酒的谢意之辞。然后是男方父亲主家讲话,然后就开席。关于农村宴席的九大碗,那更是大部分同龄人美好的回忆,扣肉、烧白、糖肉、墩子、肘子等等,现在想来,都口舌生津。厨师一般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乡厨,全凭师傅口口相传,刀工火候调味全凭经验积累。在农村,厨倌师作为一份谋生的手艺,也是家族代代相传,其规矩礼性也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负责端菜的“掌盘师”,双手端上几十个碗,有汤有水,在嬉闹拥挤的人群中穿花逐碟,健步如飞,口称“油汤烧背”开路,却并不会洒落一滴,足见其精湛手艺,以及背后付出的努力!开席后,男女双方父母首先挨桌敬酒,然后是新郎新娘敬酒,也就是意思意思,不是每喝必酒、每喝必干。
揭盖头仪式
盖头是一面红色彩绸,搭在新娘的头饰上面。贫穷之家新娘出嫁时没有戴花冠,盖头一揭开就现出新娘的真容。这一仪式是在洞房里备好了红蛋(喜蛋)、酒杯和酒壶(壶上有“喜酒”二字)、点燃香蜡的桌前举行。新郎十分轻柔而又有礼貌地用称杆将盖头挑开。新娘含羞、勾头,在送亲娘的引导下进入角色,喝“交杯酒” “吃喜蛋”。凡是戴花冠的新娘,盖头揭开后,花冠仍戴在头上,等到新婚闹房结束后,上床入睡之前,新郎才有权将新娘的花冠摘下。
闹洞房仪式
是由于新婚夫妇是同辈关系的姐妹哥嫂参与,而长辈不能参加的一种嬉戏仪式,以逗新娘新郎取乐为主。全用口头文学中的诗歌、顺口溜、四言八句等语言挑逗新娘新郎,让大家同享新婚之夜的欢乐,这是民间借新婚之夜青年男女以新婚为题的一种赛诗活动,年轻人很感兴趣。在闹洞房过程中,以新娘新郎为主要对象,新郎新娘要取烟、倒茶、敬酒、回答提问,要表演即兴“节目”,闹洞房者可根据新郎新娘的特征和临时情况进行即兴创作闹房歌谣。闹洞房吟诵的歌谣,巴山民间称“四言八句”或“顺口溜”,除有部分为民间流传的传统段子外,为了紧跟形势,好些是在传统段子上进行即兴创新。闹洞房仪式的热闹场面,能否闹得更为开心,主要由新娘和新郎的性格、文采和参与闹房弟兄姊妹哥嫂的文采决定。反对答不上,新娘要撒糖果、瓜子,新郎要撒香烟等,一般闹洞房要闹到深夜。
放电影
农村每逢喜事放坝坝电影,是农村那些年难得的娱乐。放映前,一般由大队长或队长讲话,内容除了祝福外,就是“催粮催款、灭鼠打犬、刮宫引产”之类。然后开始放映,有时候会加映一部科教短片,我们细娃看不懂,便十分鼓噪。等到正片开始,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津津有味地看着《刘三姐》《地道战》《天仙配》《追鱼》《南征北战》《少林寺》等为数不多、翻来复去的几部影片,倒也自得其乐。
回门
结婚后第二天进行,男女两人乘滑竿或走路,要送行礼。新郎上岳父岳母门称“门客”,新娘称“回娘屋”。新娘家要摆“回门酒”,其隆重程度稍逊于头一天的正酒。凡是送了礼的、帮了忙的都要挨家挨户请到,但是大家不一定都来。由于新郎新娘各自的地位不同,连走路的前后也有区别。新郎为门客,又称主客。乘坐滑竿上路,门客行前,至少到岳父房前不远处必须门客要走在新娘前面,否则到岳父岳母家后,长辈要训女儿缺少家教。
新郎新娘到屋,马上点香蜡敬神后才能休息,新娘便回到娘面前说长叙短。回门习俗源于远古的强迫婚姻。“回门”时不能在娘家过夜,必须早出晚归,当夜必须回到结婚的新房。因为,新娘第二天一早要进灶屋做饭,这一顿饭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媳妇的一生,是公婆评价媳妇的关键时刻。
至此,整个结婚仪程完成。
1950年4月,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自愿结婚,至乡人民政府登记,婚姻和家庭受到法律保护,第三者不得干涉。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男女结婚就不坐轿、不请客,婚礼从简。有时候女方只带一床被盖,一口衣箱到男家,邻近社员知道也算完婚。1960年后,婚俗逐渐恢复,大多数办置陪葬。到了七八十年代,婚俗逐渐由简到繁。男女结婚双方又开始大摆宴席,发“请帖”宴请亲友乡邻,有的还包场电影、锣鼓、唢呐等。当然,也有领取结婚证后,备办茶点宴客,举行文明结婚、旅游结婚等,此种方式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