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漫长悠久,积淀深厚,有丰富的遗迹、文物,文献见证。而地图则是一类最形象、最直观记录北京城市发展的独特史料,尤其值得关注,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地图的作用,自古就有“左图右书”之说,认为“图乃书之祖也……是知图者形也,书者文也。形立而后文附之,此图书先后之次第也”(《雍正完县志•图考》)。
地图是富含信息的文献类型,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用简洁的符号和文字,将复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映像到时空的大背景下,任由读者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渠道研读,获取各自所需的养分和乐趣。
小编今天就从百余幅老地图中选出69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今后还将陆续更新,如需大图请留言。
《燕京图》(1325年)
《燕京图》选自《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年)据元泰定二年(1325年)刻本翻刻本。该书由宋末年间陈元靓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生括类书,原本已失传,元以后多种刻本传世,但都已经过增补和删改,内容多有出入。该版收录的金代的《燕京图》是见存最早的一幅北京城图。
1325年,元泰定二年绘制的《燕京图》
《燕京图》描绘了丰宜门、宣阳门至宫城一线的地物。金中都城是仿照北宋都城东京的规制,就辽南京城改建而成的。中都城分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大城丰宜门,皇城宣阳门,宫城正南门应天门构成中轴线,东为文楼,西为武楼,中为宽阔的御道,两旁有沟,沟边植柳。金中都的中轴线,正是以后明清北京城外城西墙所在的位置,现在西二环的南段。应天门往北,经过大安门,便是皇宫中的大安殿,大安殿是金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安殿后为仁政殿,是金帝听政之所,也是皇宫中的主要建筑;皇宫中的正北门为拱辰门。从图中可以看出金中都宫城的殿堂馆阁、亭楼宫观,高敞宏丽,气宇万千。图中还有“燕山府”的注记,这是因为宋王朝曾从辽国手中夺回燕京,施行了短暂的统治,并将燕京更名为燕山府。仅过两年,燕山府又被金人所占,成了金国的都城“中都”。但习惯上,仍有宋人称金中都城为燕山府。
《北京城宫殿之图》(1531-1561年)
《北京城宫殿之图》成图于嘉靖十年至四十年,万历年间刻本,墨印。原图藏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
1531-1561年,明嘉靖年间绘制的《北京城宫殿之图》
《北京城宫殿之图》主要表现北京内城面貌。除街道、河道用线条表示外,其他如宫殿、衙署、坛庙、城垣都用形象绘图形式表现。图南端起自正阳门,向北有大明门、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今太和门)、奉天殿(今太和殿)、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一直到内城北墙,绘出了东安门和德胜门。
1531-1561年,明嘉靖年间绘制的《北京城宫殿之图》局部
《北京城宫殿之图》详细描绘制图的中心区域——皇宫,对宫城以外内城内容一带而过。地图上端有文字30行,以歌谣形式把明朝自洪武至万历各代皇帝的年号和在位时间扼要表示出来。是现存最早的描绘明清北京城的古地图珍品,对研究明代北京的宫殿、城市布局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京师五城图》(1560年)
《京师五城图》选自《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民国九年(1920年)刻本,明张爵撰,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原书为宫廷旧藏,已失传,张爵官至锦衣卫指挥使。书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五城三十三坊的名称、方位及各坊内的胡同,同时还附载了京师八景、古迹、山川、公署、学校等名称,是北京的一部专志,类似现在的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