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法国绘制的《北京内城地图》
《北京内城地图》标有经纬度和比例尺。已初具现代地图的特征,不过局部仍采用形象绘法。图中重要建筑标有数字或字母编号,但没有相应的文字说明。
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法国绘制的《北京内城地图》局部
《北京内城地图》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细节刻绘,城墙、街巷牌楼、寺庙高塔、河上桥梁等均以立体或平面形象显示;二是水域水道绘制详细,整个水系包括中南北三海、什刹三海和东南角泡子河水域以及故宫、紫禁城东侧东河沿和西侧北沟沿水道,其中大面积水域采用等深线绘法;三是形象绘山,北京内城绘出了景山和北海琼岛上的山丘。
《京城全图》(1796-1820年)
《京城全图》为手绘地图,作者和年代不详,但是根据其中的地名“林清宫”大致推断为清嘉庆时期。
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
《首善全图》(1796-1820年)
《首善全图》是北京内外城图,并未涉及郊区。各座城门涂红,城内各胡同、坛庙、宫殿、王府、园林、河道、井桥等标注清晰,采用了形象绘法,立体感强。
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绘制的《首善全图》
《首善全图》虽然详细反映了北京城的情况,但是比例并不准确,如紫禁城绘成方形;内外城图基本上是一长方形,并非“凸”字形。相对而言,外城标识更加详细,而内城个别地方有图无说。从绘图情况推断,该图应为清嘉庆时期民间绘制的一幅京城地图。
《北京城区图》(1817年)
《北京城区图》为俄、法双语版。该图绘制详细,城墙、垛口、城门、城楼、马道等一应俱全。地图中的北京城分为四个部分;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从午门至神武门,线上主要建筑均绘成立体图样,前后宫廷、左右宫殿的格局清晰可见。城墙、厢房以及护城河构筑成紫禁城的三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