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发(左)和蔺经在太仓福田农场
“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苏翠1号’?”我问张志发(北京北方丰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他是河南桐柏人,18岁离开家乡去北京,主要从事农作物良种繁育和经营业务。2014年返乡创业,在老家承包了1150亩土地,本想结合自己的业务做良种繁育,但淮河之源秋雨绵绵,种子无法晾晒。无奈之下,才转向林果业,又结合当地的种植传统,选择了梨作为发展方向。
“2019年。”张志发说:“因为我是做种业的,建果园的目的不是为了卖果子,主要想做种苗的推广。考虑到无性繁殖的种苗市场很难把控,必须要利用法律的约束来控制市场,所以我们选择品种,首先要有品种权,第二,要么非常好吃,要么特别早熟,正好‘苏翠1号’符合这些条件。后来就到江苏农科院和泰兴烨佳梨园考察……”
早熟梨新品种——“苏翠1号”
“你当时跟李秀根(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梨育种协作组组长)认识吗?”我忽然想到河南有一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的科研机构——郑州果树研究所,无论距离还是实力,张志发都应该优先选择郑州果树研究所。
“认识的。我决定做梨的时候,第一个找的就是李老师。”张志发说:“当时他们也有一个好品种叫‘丹霞红’,适种区域是西北、华北等相对干旱的地区,但桐柏属于淮河流域,雨水比较多,我担心种不好。还有一个原因,我去谈的时候他已经转让了两个省的种苗生产经营权,不利于后期的市场化运作。所以就找到蔺老师了。”
“他找我的时候都已经研究透了。”蔺经笑着说:“当时我们在申报项目时就把品种权转让的信息挂在网上,他就根据网上的信息找到我……”
蔺经(中)在烨佳梨园与果商交流
“那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真的成果转化?还是纯粹为了申报项目。”我在体制内待了20多年,知道这个圈子的运作程序,也申报过类似的项目,所以才会认为体制内和体制外是两个圈子,各玩各的游戏。
“当然希望卖出去啊!对我们农科院来讲,能把一个品种正儿八经地卖出去才是最高的考核标准。我们所里原来育了这么多品种,没有一个卖出去的。‘苏翠1号’是第一例,也是江苏省果树的第一例。”蔺经自豪地说。
“当初怎么谈的?”我饶有兴趣地问道。虽然网上经常会爆出上千万元的果树新品种转让费,但基本上都是炒作的价格,水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