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这点,从两个教派的教堂都能看出来。新教教堂一般都是几面白墙,装饰普通,天主教教堂则富丽堂皇,奢华无比。
(天主教的)
(新教的)
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英国人注意到了!
英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制度建设的国度,《大宪章》的出炉遏制了王权。如果有一个教派的出现,能遏制教权,这贵族不就有了更多权力吗?
在左右权衡之后,英国人创造性的改良了新教,吸取有用的,保留不影响大局的,剔除无用的,让新教成了英国国脚。
有用的就是新教教义,保留的则是天主教仪式,至于被剔除的当然是教会特权。
自那以后!
英国教会不在听从罗马教皇的命令,反而听国王的命令,实现了宗教独立。原本天主教的土地和财富成了英国国王所有,教会特权在英国荡然无存。
新教教义中的制度精神,特别是所谓的契约精神,也在后续成了英国的制度。
新教中信仰的个人奋斗,就是给上帝最好的回馈,也让英国人多了奋斗精神。
折中选项的出现,让英国在后续的宗教战争中,能游刃有余的在天主教和新教国家中左右摇摆,两方互斗打的“三十年战争”,最占便宜的居然是暗中扶持普鲁士,却在海外殖民地争夺中对决法国大获全胜的英格兰。
这或许就是岛国政治灵活度的体现吧,我不下场给钱让你们打,打完了你们两败俱伤,我占最大的便宜。
(制度的胜利)
英国的离岸平衡战略,也在这30年战争的实践中,渐入正轨。30年战争落幕之后,在新教思想熏陶下的英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变革。这变革就是王权和制度之争的克伦威尔“光荣革命”。
新教成了英格兰国教之后,曾经弱势的国王在选择新教后,收获了天主教会的领土和财富,从一穷二白变的有点钱了。
有钱就有底气吗,于是就有了争权打算,预谋废除《大宪章》还弄成了不少事。
这就引发了矛盾。
这矛盾在查理一世时激化了,双方分成革命派和保王派争锋相对,爆发了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