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教小学低年级语文多年,低年级学生的年纪小,精神易于分散。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发现,在境中激情,情中明理,让学生在乐中学,会令课堂教学获得优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边谈谈我的做法:
导言入境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悬念入境:悬念入境法,一般可出现在与常见现象有些背道而驰的课文中。
谜语入境:这样导入法,一般要求学生对某种事物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古诗《鹅》(第二册)这一课时,由于古诗学生接触少,较难理解,所以一开始,我就借用一则谜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头戴红帽子,
身披白缎子,
脚穿红鞋子,
爱在水中游。 (猜一动物)
这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在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从旁解析“鹅”的形象,把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引入新课。
场面入境:这种方法,旨在把学生带进一定的氛围中。在《浪花》一课的引入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画面:蓝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翻滚,溅起了无数细小的浪花。岸边有海水送来的贝壳,小虾。
在轻音乐声中,让学生观赏美景,目的是先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愉悦的感情,再引入新课。
境中激情低年级语文的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体裁广泛,有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有反映儿童生活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诗歌等,很适合儿童的性格特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情境教学法要教师展现给学生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场景,引导学生对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引起情感,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不觉疲劳。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直观教具,如幻灯图片、挂图、实物演示、录音等手段,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学习兴趣。
赏析激情:这里的赏析是指欣赏分析文中的词句。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我抓住其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去品味、赏析。使学生对事物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以情激情,激起他们的共鸣。
朗读激情:“没有读书声的语文不是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中,用读作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蓝树叶》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以声激情,唤起学生的亲切感。课上吧,我指导学生分别读出李丽说三句话时的请求、商量、强调的语气,而林园园的四句话则读出矛盾、担心、强调、不乐意的语调。
由于渲染的气氛浓,学生的朗读都达到了要求,特别是林园园最后说的“还要画小草?”这一句,学生们朗读的效果更好,不但读出了问话的语气,还读出了不高兴的语气,把在场听课的老师都吸引住了。
朗读还可以读演结合——分角色表演课文,也收到很好的效果。《蓝树叶》一课,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并配上抒情的音乐,把境中激情推向了高潮,因为学生自读、自说、自演,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演得逼真,演得传神。
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越深,感情的激发也就越强烈了。他们的确从读中、从愉快的表演中获得了知识。
情中悟理一篇课文,在老师多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后,就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中悟理,强化思想认识。
以《蓝树叶》为例,它是一篇与儿童生活非常贴近的课文。
在分角色读,表演课文剧后,在学生的情理交融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延续说话:
林园园以后会怎么做?你是怎么知道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同学有困难时,你会帮助他吗?你帮助同学做过哪些好事?
这样,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悟出了做人的真谛。教学中,引导学生悟理,教师要避免生硬地进行思想教育。
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向学生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是的,“奉送”的真理容易遗忘,而只有学生“悟”出来,才能忘不了。
总结因此,只要教师能根据课文特点,多想办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那即使是一篇平淡无奇的课文,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是教育杂家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评论、收藏、点赞、转发!你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坚持原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