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 今年15岁
大宝是跟着强棒基地最久的孩子之一,前前后后四个基地都住过,参与了不少“基建”工作,拔草、种菜、开拖拉机压场地等。虽然要拥有稳定的安身之处并不容易,但强棒对于他来说就是家。
几乎和他同时来到基地的还有师爷张锦新。我们在球场上遇到师爷时,他笑着客气地跟我们问好,说:“我就不聊了,我就专心搞搞孩子们的训练吧。”
师爷曾为中国国家队培养过大量的棒球人才,很多观众看过片子都对他由衷敬佩。我们并不忍心打破他训练时的专注,还好“小迷孙”大宝帮我们还原了很多师爷的画像。
· 从师爷身上看到的是奉献
“我刚到基地时什么都不懂。”大宝说,“那时,天天跟我在一起的就是师爷。”到现在大宝没事还是喜欢跟师爷待在一起。
“我也很喜欢我姥爷,但不同的是,姥爷会陪我玩,但师爷会我做人做事”
大宝说,师爷72岁,干棒球已经干了40多年。如今师爷住在基地,天天陪着孩子们,培养他们。
刚开始师爷也是回家的,白天来晚上走,后来觉得这样训练不够,索性就呆在基地。“过年也不回家,都是师奶过来”。
大宝说“师爷是真心的喜欢我们,真心喜欢棒球,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了出来”。
大宝回忆,以前有小队员一棒子出去把人车砸了,是师爷自己掏钱去修的;在基地停水停电最困难的时候,师爷会自己掏钱带孩子们出去吃饭;有一段时间师爷脖子后面起了个大毒瘤,师爷不想耽误功夫去医院,干脆就让人帮忙挤,结果大热天直接化脓、感染了。
这样烂了两、三个月,师爷每天还是坚持训练。大宝心疼,自己训练结束后,就拿个风扇在师爷背后举着。
师长们对基地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让他们对基地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家过年都在一起,在这里比在家里更热闹”,大宝说。
· 未来的教练
在师爷训练和耳濡目染下,大宝对棒球是热爱的,对教练这个职业更是向往的。
“我想像师爷一样做个优秀的青少年教练。”大宝说。孙教练认为大宝的综合素养比普通孩子要强,包括管理能力、自驱力、领袖意识等。
大宝并没有执着于一定要打到国家队。他觉得就算打到了也要退役然后带队伍,还不如从最小就开始抓,他就比其他人有更多时间去琢磨怎么培养新人。“这样,中国就有越来越多人知道棒球,我们就可以尽量追上(国际棒球的水平)。”
大宝和马虎都去过美国,但因为超龄,他们没能上场比赛。也正是这次见识,让大宝感受了到棒球氛围和实力的悬殊“我们看到那边一个公园的训练场地都比我们的好,宽18米,长30多米。”
还是关注棒球的人太少,大宝觉得。“好在《棒!少年》播出后,很多人都来基地参观、学习、打友谊赛,大家都在交流。跟我们打过比赛的人都说,真好,棒球也有专门的纪录片,大家就有机会了解到这项运动了”。
大宝的家人也看了《棒!少年》,给他回了十二个字:“不要骄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04 李海鑫——可爱的超级棒球苗子
李海鑫在团队中是可爱担当,上课打盹、乱吃东西,纪录片中他因为吃了五个钙片被教练教育,后来肚子疼开始吃帮助消化的药,在房间里跑来跑去。
今年小双已经12岁了,看上去依然害羞可爱,不爱言语。
李海鑫 今年12岁
值得一提的是,李海鑫还是小双的“侄子”,作为“叔叔”的小双经常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他。
今夏,《棒!少年》纪录剧集的上线,让李海鑫有了更多的故事呈现。限于时长,纪录电影中只呈现了以马虎与小双为核心的成长故事。但在纪录剧集当中,观众有整整6集的时间,一点点跟随更多孩子的成长。
纪录剧集,更像是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电影无法承载的丰富故事。
· U12绝对主力
跟其他孩子相比,你会觉得李海鑫的外形变化没有那么大。虽然已经是强棒基地U12的主力投手,但看上去还是一个小不点儿的样子。
“不急”孙教练说,“这孩子身高能到1.9米左右”,因为李海鑫的爸爸、爷爷大都在1.9米左右。
“海鑫还小,发展空间很大,他的基因决定他会走得更远”。孙教练说海鑫足够聪明,跟着基地学了很多年,他未来的成就一定是极高的。
· 对吃比较感兴趣
可能也正是因为小,海鑫的脑袋里仿佛没有那么多远大的抱负和人生规划。问起他打棒球是不是很厉害时,他只会害羞的说:“没有,大家都很厉害。”但说起喜欢吃的包子能吃多少时,他眼神冒光地说,“我吃包子不计数”。
跟小时候不一样的是,现在的他更懂规矩,不再乱吃东西。“教练平时教我们,别人给的吃的不能要。如果要是对方一直特别想给你,你可以拿着说谢谢,然后交给教练;或者也可以更坚定一点,直接说谢谢,不用。”
比起上课,李海鑫更喜欢练球,他觉得练球一点都不累。问起有没有喜欢的棒球明星时,他先是摇了摇头,过了会儿,他突然抬头说:“有,师爷”。
一切,才刚刚开始
《棒!少年》纪录剧集已经收官,但棒球、基地、孩子们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棒球将成为这些孩子们赖以生存的专业,也是他们跳脱原有生活轨迹的重要方式。在棒球之外,孩子们依然需要跟命运抗争、学会适应新环境,蜕变得更加成熟。
全新的“强棒天使棒球基地”地处北京通州郊区,这也是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租来的,是强棒搬到的第四个“家”。
正在训练的棒球少年们
如果说基地队员都是少年的话,那么成立不过5年的“强棒天使棒球基地”更是一个“孩子”。
从一开始,孙教练就把强棒基地规划成了一个长期的公益项目。如今来献爱心的,更多是有社会影响力需求的企业,他们帮助基地建立了音乐教室、图书馆、活动室等场所,解决了孩子们的课外活动需求。
孙教练坦言,这些孩子,加上几十名教练、教师、后勤员工的总共100多人的开销,基地的经营压力还是比较大。
夏令营是孙教练想到的一个方案,不过由于目前基地的教练师资还没有办法独立经营,所以基地更多是起到提供场地的作用,这样的好处是能让夏令营孩子与基地中的孩子有更直接交流的机会,但收益,还没有达到能够支撑基地持续运转的程度。
如今的基地,已经是一个有着68个孩子的“大家庭”。
“这么多孩子,没有一个人掉队”。孙教练说。
其中,包括一支已经训练一年多的少数民族女队,她们奋力挥棒,形成球场上另一道亮丽的风景。
孙教练觉得纪录片的作用是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棒!少年》的上映,让棒球在中国终于成为一个可以跟其他运动“抗衡”的项目,让棒球有了更高的话语权。
“《棒!少年》让棒球进入大众视野,变得有价值,让参与人数几何倍数地增加,甚至让市场上的教练供不应求。”他介绍说。
另一个好处,是让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看到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的价值。孙教练有一个目标,希望强棒可以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各有四个城市建立起基地,“北京、上海或杭州、四川或重庆,还有深圳。”
再过几年,当这些孩子成年以后,如果能代表省队,他保证可以打进全国前三。
孙教练说做这件事起码要投入十年,“十年后才是这些孩子真正爆发的时候”。
在那之前,孩子们和强棒基地都需要继续努力发光,让更多人看到,这是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希望。而对于观众来说,关注也不应该随纪录片的结束而截至,不论是对这些孩子的成长,还是对于在中国逐渐兴起的棒球运动本身。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