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办年货了吗?
每逢农历新年将近,置办年货就被提上日程。从前,这个「将近」的日子,大约定在节前 10 ~ 15 天,也即是说,人们需要花费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才能陆续将一应物品采办充足。
在我出生以前的旧时代,年货要在一年一度的年集上办;从我有记忆起,这个场所已经改换为大型超市和菜市场。办年货必然需要全家出动,小孩子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听从指挥,指哪打哪。在这种时刻,我是暂时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人。
直到今年,这种行为模式被骤然打破 —— 确定「就地过年」的我,开始因「年货」二字产生焦虑感。面对这项独木难支的巨大挑战,我也试图叫上同样在京过年的朋友一起征战超市,但他们给我的答案基本一致:「不去不去,费什么劲啊!线上买点儿得了。」
诚然,办年货本质上是件令人心焦的繁琐事,但它又确然是组成过年趣味性的重要部分。当这样一件气氛先行的事件,在购物平台上经历一系列团购、抢劵、计算到手价等「经济学行为」,年味似乎也一并消散在数字化的浪潮里。
一向最注重仪式感的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却轻易放弃了过年仪式感的核心?于是,我关掉 App ,拉上前几天办信用卡送的崭新小推车,企图从超市里寻找答案。
早上九点,本该是超市的繁忙时段,但家附近的京客隆门口略显冷清,只有一位老奶奶正收拾着刚买的一车商品。她往下拽了拽口罩,鼻底泄露一团白雾 —— 戴着口罩弯腰干活,对于老人家来说还是吃力了些。
掀起厚重的挡风门帘进到通往超市的通道,往常我走到这里,烤红薯香甜的气味就飘出来了,可惜今天没有。
「店家大概回家过年了吧。」我自顾自想。
走到通道尽头,消毒水的味道渗透进口罩里。我掏出手机,自觉地打开健康宝,扫码、测温,「滴」「滴」两声后,保安一挥手:「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