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和“乌嘴婆”的成长经历,毫不相似。
张艾嘉很早就出了国,1966年被母亲送去纽约读书,“每天听着摇滚蹦跶,留长发、穿超短、手上带10个戒指,天天跑去中央公园……”
她对很多事都早早有了概念,比如信奉爱情的自由选择,后来第一段被家长反对的婚姻,就属于25岁时任性的一见钟情;也曾因为公司各种不允许,就炒了东家嘉禾电影。
所以拍《八两金》,是她被植入了一个“违和”的身体。
乌嘴婆家穷读书少,人生没选择,内心懵懂,只能随着命运的流水飘向远方,追寻未知的异国梦。
对饰演她的张艾嘉而言,角色天平的一端叫“虚幻的异国梦”,另一端叫“真实的乡愁”,张艾嘉需要站上去,重新掂量一下孰轻孰重。
现实中,那时张艾嘉已经体验过婚姻,她像一个从其他宇宙“瞬移”来的人,已经预知了悲剧的发生。
一见钟情的婚姻也未必长久,乌嘴婆的命运更加堪忧,只为“一张绿卡”就决定出嫁,各方面未知数实在太多。
于是。
她在影片结尾的送别戏,为这个角色流下了更为复杂的泪水。
这一刻,我们听懂了罗大佑的配乐《船歌》:
“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瞬息全宇宙》里的杨紫琼,在多重宇宙跳进跳出,吸收来自不同宇宙的超能力……似乎每个宇宙都比她原先的精彩。
但不见得,非得是精彩的人生才有价值。
有时禁锢的、痛苦的,一样可以有。
中国式女性禁锢的经典,是一个叫《红楼梦》的宇宙。
别看这个宇宙表面锦衣玉食,穷奢极侈,所有物质供养都是王公贵族级别——这是曹雪芹刻意制造的一款情爱实验机,本身就设置了完全理想化的真空条件。
这是张艾嘉另一次饰演比自己小的女性。
她当时24岁,而林黛玉入潇湘馆时顶多12岁。尽管张艾嘉爱情经历不少,但体验这样丝毫不沾人间烟火的,尚属首次。
她后来回忆说,没有哪一部戏能入得那么深。
这是一个“尽在不言中”版的林黛玉。
台词少,感情却不少。
只是递个小手帕,内心就能引发一连串OS,有关心,有别扭,有信任,又有小猜疑……
眼里都是戏。
这一版电影的林黛玉,性格也与书上不尽相同。
更硬,更快,更绝。
有一种顶破世俗躯壳的冲动。
一次,丫鬟不经意间说漏了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黛玉听到,居然带着晴雯般的火辣劲儿,冲进怡红院质问宝玉。
但见到病榻上的宝玉,话到嘴边咽了,回到了不爱显露内心、话只说三分的黛玉本体:
“宝玉,你病了?”
--“病了。”
“你为什么病?”
--“我为林姑娘病了。”
“宝玉,你的心呢?”
--“我的心,给林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