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杂俎》中的这一段描写让人想起《金刚》中的名场面。
这只颇有灵性的鹰不是一般的鹰,它就是被东北女真人和满族人视为神鹰的“海东青”。关于海东青,古人笔记中时有记载,现摭录几则如下:
宋人杨億在《杨文公谈苑》中说:“登州海岸林中,常有鹘自高丽一夕飞度海岸,未明至者绝俊,号曰‘海东青’。” 登州,指登州府,唐初设置,即今山东省蓬莱市。鹘,指鹰隼类的猛禽。俊,指才智超群,出类拔萃。
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海东青,鹘之俊者,大如鸠,春初自海入辽,不肯高飞冲天。别养一鸟,名小青儿,大如雀,亦来自海外,与海青同上,俟其飞过天鹅,小青銜去其帽,海青俯视天鹅,直下爪其眼,洒血而坠。”“其帽”,是指养海东青的人给其套上的眼罩,民间则叫“嘴笼子”。
明田艺蘅《留青札记》:“元之鹰房养禽,名曰海东青。每放之以获天鹅,有重三十余斤者,以首得者为贵,以进御膳,故名曰头鹅,赏黄金一锭。海东青,鹘之一种,亦名白鹘。有玉爪、黑爪之别,与金眼鸦鹘皆能以小击大,食天鹅、鹚鵘(鸬)之属,然独畏燕。又,元万户府岁用喂养鹰肉三十余万斤。《一统志》云:‘出五国城东,小而健,能擒天鹅,白者尤贵’。”《一统志》,即《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五国城,地名,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宋徽宗被金人掳去后即死于此地。
由以上记述可知,海东青是一种能以小击大捕*天鹅的鹰隼。主要产自我国东北一带以及西北的边境地区。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称其为“雄普鲁” ,其意为飞得最高最快的鸟。传说十万只鹰中才出一只海东青,因此被视为“万鹰之神” 。
当代画作《海东青搏天鹅》
朱元璋是个海东青迷
古代的游牧民族,大都喜欢驯养那些凶猛的飞禽走兽,以助打猎和护身之需。蒙古族是“逐水草而迁徒” 、“喜鹰猎而善骑射” 的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后,在今北京市通县建有鹰坊,饲养海东青等猛禽,作为帝王和王公贵族行围射猎、游宴放飞的场所,并取名为仁虞院(明代改名为晾鹰台),定仁虞院使的官阶为正二品,并以首相兼任。可见蒙古人对海东青的喜爱。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草莽,行武闯荡,亦喜海东青等猛禽。登上帝位不久,就仿元朝做法,在皇城奉天门外设置了鹰房,饲养了不少猛禽,其中就有他特别喜爱的海东青,没事时常去观看放飞。有次朱元璋在鹰房待了很久,不舍得离开。大学士宋濂当面劝谏说:“禽荒古所戒。”古人说的禽荒,指的是沉迷于田野打猎。宋濂的意思是劝朱元璋不要着迷于海东青,以至玩物丧志。朱元璋有些尴尬地说:“朕只是玩玩,并不爱好。”宋濂说:“亦当防微杜渐。”朱元璋见宋濂不肯罢休,只好起身离去。当时翰林院的一位官员叫唐肃的为此事写了一首诗,题为《应制赋海东青》:“雪翮能追万里风,坐令狐兔草间空。词臣不敢忘规谏,却忆当时魏郑公。”
“雪翮能追万里风”
诗中把宋濂比作历史上敢于直言进谏的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魏征。因魏征被封为郑国公,故诗中称之为魏郑公。诗题中的“应制”,是指由皇帝下诏而作的诗文,说白一点,就是皇帝要我写的。从这也可看出朱元璋对海东青的偏爱。这则轶事记录在明代姚福的《青溪暇笔》中。(图片取自网络,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凤凰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