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昭通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从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海坝、尖嘴屋基等黑颈鹤夜宿地迁出村民1543户7217人,将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并给予耕地补偿,有效解决了人鹤争地的矛盾,实现了民生与保护的双赢。
人鹤和谐共绘高原生态新画卷
清晨,霞光穿透云层映照在大海子湿地上,黑颈鹤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37岁的志愿护鹤员陈光会迎着高原刺骨的寒风,绕着湿地开始清点黑颈鹤的数量。
说起保护黑颈鹤,要从她的公公赵国学和婆婆董应兰说起。赵国学是大山包最早的义务护鹤员,在他的影响下,妻子董应兰也一起加入到护鹤队伍中。夫妻俩起初用来投喂黑颈鹤的食物都是自家的粮食,如果不够吃,还要自己掏钱去买。后来政府成立了保护机构,食物改由国家供给,他们一家的负担才减轻了许多。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董应兰还记得最初喂鹤场景:“当时下雪了,黑颈鹤找不到吃的,站在外面叫,我就把家里的荞籽和洋芋喂给它们吃。”
“1990年,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喂鹤的包谷由林业站提供,身背50斤包谷,一天要跑十几个喂食点。后来鹤都认得我了,看到我就会飞过来。”黑颈鹤越来越多,董应兰日渐老去,喂鹤的脚步也逐渐变得缓慢。2003年,陈光会接过了婆婆护鹤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