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海军“保罗·琼斯”号驱逐舰。
在秒*“须磨浦丸”号后,“波普”号转向东南,退出了战斗,而“帕罗特”和“琼斯”号继续南下,于4时35分在右舷方向发现了一艘大型运输船,事后判明为“辰神丸”号。“琼斯”号按照塔尔博特的指示,先射出1枚鱼雷,在判断目标的规避状况后又补射1枚,取得命中,“辰神丸”号左舷中部窜起一道高大水柱,在爆炸和火焰中挣扎了30分钟后沉入海底。
“帕罗特”和“琼斯”号完成攻击后转向正西搜寻新的目标,不料在4时40分与日军第38号哨戒艇相遇,两舰随即开炮并发射鱼雷,日舰剧烈机动规避,侥幸没有被击中。美舰没有纠缠对手,继续西行,于4时45分又碰到了第37号哨戒艇,该舰与第15号扫雷艇一样误判为己方旗舰,结果被美舰抢得先手,等到该舰判明敌情尚未开火就被美舰的鱼雷击中,艇首中雷1枚,艇尾中雷2枚,当即丧失战斗力。在摧毁了第37号哨戒艇后,2艘美舰转向东南,于4时50分又发现了第36号哨戒艇,但很快彼此失去了接触,没有发生交火。第36号哨戒艇向“那珂”号发出急电:“发现敌巡洋舰4艘,位于船队以南!”显然,该艇也误判了舰型。“帕罗特”和“琼斯”号在日军主力做出反应前就脱离了战斗。
■ 日本海军的哨戒艇是由旧式驱逐舰改造而成,第36哨戒艇即原二等驱逐舰“藤”号,图为该舰作为驱逐舰时的留影。
塔尔博特中校坐镇的“福特”号在与僚舰分离后,向西南航行,于4时35分与第16号扫雷艇擦肩而过,没有交战。随后,“福特”号高速南下,于4时40分锁定特设运输船“球磨川丸”号,日船也同时发现了美舰,急忙起锚试图抢滩搁浅,以避免被击沉。然而,“福特”号的102毫米舰炮突然开火,命中10余发,令目标燃起大火。“球磨川丸”号以船上的轻型火炮拼力反击,混战中击中美舰舰尾一弹,致3人轻伤,这是本次战斗中美军唯一的损伤记录。此后,“福特”号像策马奔驰、持枪暴射的西部牛仔一样高速穿行于锚地中,向视野内的目标频频开火,“朝日丸”和“藤影丸”号先后遭殃。4时42分,“福特”号又向“吴竹丸”号发射了鱼雷,将其击沉。在完成了一系列暴风骤雨般的攻击后,塔尔博特心满意足地指挥座舰向西南方撤退。
■ 克莱门森级驱逐舰舷侧的102毫米舰炮,该级舰共装备4门102毫米舰炮。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美军持续40多分钟的攻击中,在锚地外围警戒的日军舰队主力居然毫无反应。西村于4时40分收到第15号扫雷艇的敌情警报,但迟至4时58分才下令各舰注意警戒,“那珂”号依旧在外围徘徊,并未靠近锚地。5时,第36号哨戒艇的急电也传到“那珂”号上,西村依然半信半疑,竟然要求查实再报!此时美军已经结束战斗,扬长而去了。5时12分,当第36号哨戒艇再度确认后,西村竟难以理解地命令第9驱逐队前往锚地北面寻找来袭敌舰,完全是南辕北辙!而“那珂”号依然停留在距离船队6000米外的海面上。直到5时48分,“那珂”号才终于向锚地靠近,然而映入西村眼帘的只是一片狼藉……
■ 日本海军“那珂”号轻巡洋舰,属于川内级,当时为第一护卫队旗舰。
24日天明后,盟军海空反击的战果完全显露出来,“南阿丸”、“敦贺丸”、“吴竹丸”、“须磨浦丸”和“辰神丸”号已经从船队中消失了,“球磨川丸”、“朝日丸”号受创,第37号哨戒艇损毁,伤亡超过上百人,尤其是爆炸沉没的“须磨浦丸”号仅有9人生还,悲惨至极,而美军为此付出的代价仅是挨了一发小口径炮弹,3人轻伤而已。
海战后记
巴厘巴板海战是荷属东印度战役中日美两军首次海上交锋,塔尔博特中校麾下的驱逐舰群取得了一场战术完胜,表现出值得称道的大胆进攻精神,同时也暴露出训练方面的不足。尽管巴厘巴板海战的胜利未能改变这座石油城市于1月25日沦陷的命运,但在盟军败绩连连的战争初期,这场胜利无疑是一剂鼓舞士气的强心剂。美方对此战评价颇高,尼米兹上将称:“在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作战期间,这次夜战是盟军部队取胜的唯一一次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