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评分:商品评分主要是根据商品的质量,商品与卖家描述的是否相符,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是否成正比等来打分。
- 店家服务态度:店家服务态度主要包含用户在购买商品前,和购买后针对商品细节,以及售后等服务性咨询。店家再对此的服务态度的一个分数。
- 物流发货速度:包含用户购买成功后,店家打包商品给物流公司和商品从物流公司到用户手中的时间。
- 评价文案和图片、视频等:其他潜在购买用户最看重的是这部分,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图片、视频等上传来表现对商品的直接感受。
一般电商平台,用户在购买产品后,可以根据这几个方面的体验去给商品打分。
如果一个订单里包含多个商品,在订单评价里,店家服务态度和物流发货速度只需要评价一次。
而对于不同商品评分,可以根据不同商品进行打分,如下图:
平台在计算用户对商品的综合评分时,会根据商品评分,店家服务态度,物流发货速度这三个元素在评分中的权重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要先定位:整个平台是偏向于哪个角色?是偏向于卖家还是买家?
就拿我最近负责的一个项目来说:因为平台没什么商家入驻,那么,为了让整个平台运转起来,平台实际上的定位都是偏向于商家的。
在确定平台偏向于哪个角色后,那么在设计商品评价时,我们就会知道如何设计这三个元素的权重了。
比如:平台是偏向卖家的,那么为了商品评分好看,吸引更多买家购买商品,就会把这三个元素中平台最有优势的一个权重加大。
例如:在一个to B的项目,因为平台物流没有保证,那么在计算商品综合评分时,就会把商品相符度的权重加重。
对于不同的平台来说,商品评分的设计和带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to C的淘宝和to B的1688。
淘宝的评价系统里,虽然有商品评分的计算,但是在面向用户的商品详情页里,并没有展示。
因为作为个人购买者来说,他对商品的质量没有企业用户要求的那么高。因为购买数量少,且自己对整个采购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所以他更倾向于查看其他用户对商品的文字评价,而不是评分。
而对于企业采购者来说,他代表的是整个企业,且采购的商品数量较多,对商品的质量要求就比个人用户高很多。商品的分值对他来说就很重要,他是以整个商品的评分和下方的评价内容、图片、视频等一起作为是否采购的依据的。
三、如何引导用户评价
评价系统在用户整个评价中分为三个阶段: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评价前:用户在购买结束后,一般由于人的懒惰性,或者不知道商品可以评价,很少去评价。
如果早期平台商品评价很少,那么,为了吸引用户多去评价,平台可以在设计用户体验上,以及发放奖励等引导用户去写评价。同时,为了为了防止部分用户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评价,平台可以通过短信推送的方式,引导告诉用户购买过的商品可以评价,且他们的评价对我们很重要。
同时,当用户到达评价列表时,在设计上,我们需要让用户很容易找到评价入口。
如下图,在待评价环节,淘宝和京东的列表设计页面中:
- 淘宝的评价入口明显,其他操作稍微弱一点。
- 而京东则是再次购买操作明显,评价稍微弱一点。
所以,一般如果想引导用户多做评价,可以把评价入口设计得更明显,且在多个相关页面设计多个入口。
这样就不会导致部分用户找不到评价入口,而放弃评价。
评价中:在设计商品评价页面时,需要考虑“什么样的评价内容是对其他购买用户有参考价值?”,以及,“如何让其他用户可以看见他们想要看的评价?”,从而提升商品下单率。
比如:有的商品评价系统为了让用户尽可能多的评价商品,就设定评价内容需要10字以上。
同时,评价内容使用的提示性文案也是指向需要评价的方向。
下图,则是京东用户评价时,提供了买家印象,用户只需要选择或者输入对应标签,就可以为其他买家提供了商品的整体概括。既方便了用户评价,也得到了评价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