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物就是一方水土的代言,就像土豆之于五寨。
在五寨风味的烩菜中,土豆是名副其实的灵魂。丰年当菜,灾年当粮。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五谷不收也无患,还有咱的二亩山药蛋。”这“二亩山药蛋”,藏着乡亲们细细密密的辛劳和殷殷希望。
山西农业之长在于“特”,山西农业出路在于“优”。2020年,**在我省考察调研时强调:“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021年12月,我省出台《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提出紧紧围绕品种创新、技术革命、加工升级、品牌打造、经营主体培育五大行动,2022年建设1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到2025年建设3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同时培育引进一批加工型新品种,推广一批新技术,培育一支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形成机制灵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供销机制,推动山西迈入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第一方阵。
当寻常土豆被赋予“加工型马铃薯”的内涵,五寨土豆就实现了华丽蜕变,走在了全省“土豆闹革命”的前列。“五寨马铃薯”荣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正在以一种剧烈的方式改变着五寨县农业的发展史。
薯之利——“机田证”一体化推进下的富民之路
五寨县小河头镇小河头村的乡亲们虽然并不十分了解“加工型马铃薯”与自己千百年来种的土豆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受了益,因为他们村处于加工型马铃薯基地的核心。
秋高气爽的日子,正是马铃薯的收获时节。村边地头,随时能听到机器的欢快轰鸣声,随处能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9月28日,记者见到小河头村村民徐效存的时候,他正在一条收获线上拣土豆:“我的20亩土地流转给了蓝顿旭美公司,流转费是800元每亩。现在我在公司打工,一个月能挣4500元,一年能干6个月。加上流转费,一年大概能收入5万多元。以前自己种玉米,每亩地的收入一年不到800元,20亩地也就是1万多元。”
对于徐效存来说,“在公司上班”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以前自己种地的时候,没有什么规划,靠天吃饭,年景不好的时候还赔钱。现在有公司保底,旱涝保收。
小河头村村民李美小今年64岁,也和徐效存做了同样的选择:“我这把年纪了,在公司也学会了科学种田。公司组织我们参加分季节培训,怎样施肥浇水、防虫除草,参加完培训心里就有底了。”
不光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有打工收入,比原来挣得多,村里的妇女也能在生产线上拣薯、切薯,这是马铃薯基地周边村民的普遍感受。他们的受益之路有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的原因。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是传统的农业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古就有“米粮川”的称号,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0万亩,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种植方式影响,种植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我省一家以马铃薯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不足,省内基地没有建立起来,从2019年开始在多地试验失败。
产业发展需求与原料供应需求相遇,一拍即合。他们选择了“加工型马铃薯”这个项目。
据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二级研究员、省农业农村厅马铃薯专家团队队长阎会平介绍,加工型马铃薯就是经过一系列育种、筛选、脱毒、扩繁后,可规模化、机械化、程序化进行田间种植,具备综合加工和深加工专用生产原料属性的马铃薯。行业内对其有严苛的质量管控标准:要求淀粉含量在19.9%以上;还原糖含量在0.3%以下;薯型为长椭圆形或者长形,长度不得低于6厘米,宽度不得低于3厘米;单薯重120克以上。其深加工的主食产品多达300余种。1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相当于5万亩常规薯、2万亩玉米、3万亩小麦的产出效益,亩均产值达到7000元以上。
2020年12月,五寨县与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谋划合作建设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示范基地。2021年,五寨县集中连片流转土地3万亩。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三队包联”工作组进驻五寨,推行“政府 公司自筹”模式,抓住“机”“田”“证”三大核心要素,按照生产全程机械化、农田建设标准化、农艺技术集成化、职业技能持证化、管理服务信息化要求,变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为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传统鲜食型品种为现代加工型品种,变一家一户种植为公司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变广种薄收为机械化垄作水肥一体化栽培,形成了“1 1 1>3”的叠加效应。当年,3万亩加工型马铃薯大获成功,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企业等多方共赢。五寨县委*刘志成说:“2021年经测产,我县加工型马铃薯亩产最高6.47吨,创山西马铃薯单产纪录,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5吨,较传统种植增效3倍以上。”
两年来,五寨县不断提升装备优势,先后为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配套了专业大型农机具219台(套),为大型拖拉机加装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实现了数字农机和智慧农机。依托全县10多个农机维修网点和农事服务中心,通过统一培训、统一作业、统一采购、统一育苗、统一调配、统一维修方式,实现了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
同时,投入2.59亿元,配套完善了“田、水、电、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完成了6万亩耕地提质升级改造,其中平整土地和土壤改良20269亩,新建和维修渠道51.13千米,铺设地下供水管网464千米,新建和迁改高压线路76千米,铺设地埋电缆120千米,新建和改造田间生产道路17.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