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题: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
作者: 郭华东(院士) 王心源 吴炳方 李新武
2013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有关专家到北京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进行座谈。围绕“胡焕庸线”,李总理在座谈会上提出了“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个问题——我们称之为“总理三问”。2014年11月,李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再次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
“胡焕庸线”是我国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呈北东-南西大致为呈45°走向延伸的人口密度突变的分界线,其形成和发展与自然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密切相关,更与经济、社会及人类活动相关。“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多年来,线东南半壁用占全国约五分之二的国土,生产90%以上的GDP,居住90%以上的人口。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如果把发展增量仍然集中在线东南半壁的国土上,势必造成土地、资源与环境难以为继,导致东、西部发展严重失衡,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何让占国土五分之三的西北半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用国际发展的战略视野、全国东西部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用创新的思想、方法与举措,发挥西部的长处与优势,发掘西部资源与环境独特价值、优化水资源利用模式,走西部新型城镇化路子,进而形成中国西部特色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空间信息和相关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文章提出了“胡焕庸线”应该破及其依据、“胡焕庸线”可以破及其理由、破解“胡焕庸线”的科学思路三点认识。
认识一,“胡焕庸线”应该破及其依据:①人口密度分界线是动态变化的,作为近代人口密度突变线的“胡焕庸线”,不具备可以永远不破的理由。②“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人口与GDP占全国的比例在缓慢上升,需要跨越“胡线”,改变西部发展思路与条件来实现更大、更快的发展,与东部携手前行的统筹、协调、均衡的发展。
认识二,“胡焕庸线”可以破及其理由:①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为缓解西部水资源短缺正是千载一遇的机会;②先进的节水措施以及水处理与调水技术是解决西部水缺乏问题的钥匙;③西部丰富的绿色能源将为未来新兴产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与发展空间;④快速的交通技术将解决西部因行路难造成的空间、心理的距离与障碍;⑤“互联网 ”将为西部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带来重大的变革;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相关宏观政策提供了“破解”的基础。
认识三,破解“胡焕庸线”的科学思路:“胡焕庸线” 能否破?首先要对“破解胡焕庸线”的内涵有个科学的认识。突破“胡焕庸线”,不是要突破自然因素(降水、气温、生态环境等)的状态,而是要突破“胡焕庸线”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利条件,寻求解决的思路与办法。因此,破解“胡焕庸线”,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①科技进步为突破“胡焕庸线”提供创新动力;②西部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为突破“胡焕庸线”提供物质基础;③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为突破“胡焕庸线”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④科学宏观政策支持与引导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坚强保障;⑤成就人才在西部建功立业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要素。
文章进一步提出了破解“胡焕庸线”的四点建议:1)多方并举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三业”联动铸就西部大发展新模式;2)打造中国绿色新能源基地,构建耗能密集-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3)“群”、“带”结合走西部城镇化之路,挖潜革新促东西部均衡发展;4)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吸引各路人才,构建利益均沾机制保障创新供给。
文章选自《中科院院刊》,微信公众号ID:CASbulletin,关注更多科学前沿。
作者简介:
郭华东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