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为什么不会消失,胡焕庸线的优缺点和不合理性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7 16:30:31

晚清以降,西方的新思想新学术源源不绝地输入中国,其中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 R. Malthus,1766-1834)的人口理论传入中国后,所产生的反响和争论几乎超过了当时所有从西方传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迅速在中国近代人口思想史上占据了突出的位置。基于对马氏理论的初步认识,当时许多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衰落的病症在于人口过剩导致的社会危机和各类灾害,因此提出通过移民实边、节制人口增长、改良人种等举措,以摆脱中国人口过剩的沉重包袱。

胡焕庸线为什么不会消失,胡焕庸线的优缺点和不合理性(1)

从白天到夜间各城市的出行情况图,你能找到“胡焕庸线”吗?

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界达成的共识渐趋辩证,即:中国人口是否过剩,并不单纯取决于人口总量和平均人口密度,只有在人口分布层面上谈人口是否过剩才有意义。于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揭示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并探讨人口均衡之道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翁文灏线”和“胡焕庸线”的提出。

1932年,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发表了《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独立评论》第三、四号)一文。翁文尽管是在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它创新性地探讨了中国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尤其注重以自然区域作为认识中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科学方法。翁文将中国人口稠密区域分为中原区(白河黄河及淮河平原)、扬子区(扬子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以上平原附近的低山宽谷区域)、东南沿海区(以浙闽粤三省为主的东南沿海区域)、四川盆地五大自然区,测算出各区域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数据,据此指出:“以上五个区域总算起来约计面积七十万方里,占全国百分之十七弱,他的人口则有三万五千数百万人,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三强,密度总平均每方里多至五百人。其余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乃分布于其他百分之八十三的面积,平均密度每方里只有三十五人。可见中国人口分布是极端的不平均。”

胡焕庸线为什么不会消失,胡焕庸线的优缺点和不合理性(2)

胡焕庸线为什么不会消失,胡焕庸线的优缺点和不合理性(3)

《独立评论》第三号及翁文灏著《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局部 顾金亮 藏

当时舆论与政府计划中有关向西北移民的呼声很盛,认为西北土地面积既如此之大,人口分布很稀,移民垦殖尚未开发的地方最为简便。翁文灏则清醒地指出不仅要关注中国人口的数量,更要注意人口分布的情形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条件。他形象地说:“中国人向来好以地大物博自豪。大多数的人往往默认一切土地皆可同等利用,只要有人去开发。其实地的好坏大有分别,好的地方一方里养一千人绰有余裕,坏的地方一方里养五十人还甚困难。”因此翁文表示,移民殖边是“应该走的大路”,但西北地利不足,几无移殖之希望,因而主张对东北移民开发。

胡焕庸线为什么不会消失,胡焕庸线的优缺点和不合理性(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