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国地势图(审图号:GS(2016)1609号) · 自然资源部 ©
此后一个世纪,中国多次尝试跨越胡焕庸线,进行人口迁徙,如建国后生产建设兵团移民垦荒、高等学校搬迁,50年代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60年代中西部地区的”三线建设“,再到世纪之初的西部大开发,但胡焕庸线始终稳如泰山。
前几年,胡焕庸线因其稳定性,成为一个总理级难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讨论,也凭借其重要性,入选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在这个由地理学界评选出的权威榜单中,仅次于“珠峰测量”。
图片|兰州大学,胡焕庸线以西的双一流名校 · 摄图网 ©
02.千年成一线遥远的上古时期,华夏祖先也许已经发现东南与西北迥然不同的生存环境。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中,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引发了一场大战。深得民心的颛顼胜出,后来成为五帝之一,共工失败后愤愤不平,用头猛撞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遂使风云突变,山崩地裂。
面对东西山河之异,古人如此想象不周山倾颓的图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图片|昆仑山脉与青藏铁路。· 图虫创意 ©
实际上,胡焕庸线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至少在宋元以前,还无法发现这条看不见的线。
据专家研究,过去两千多年中,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发生了多次变化。起初,人口密集分布在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中下游。
公元2年,中国人口重心仍在河南,其中心大约在今陇海铁路张茅火车站(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这一时期,是王莽迈向权力之颠的西汉末年。这位善于笼络人心的权臣动了称帝的野心,可当他对大汉朝廷取而代之后,天下却掀起了叛乱,他本人身败名裂,死后被叛军分尸,汉室后裔刘秀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建立东汉。
图片|图为三门峡陕州区。· 摄图网 ©
此后,经过多次战乱,人口重心不断向东南迁移,几乎每逢乱世,人口重心都会发生偏移。历经黄巾起义与董卓之乱的东汉末年,人口重心一度进入淮河流域;唐末,在安史之乱后的藩政割据乱局中,人口重心移至今湖北省;元末,人口重心大致在今安徽省,当地义军揭竿而起,最后推翻元朝的也是一个安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