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豆包蘸白糖,猫冬日子里挡不住的甜蜜。摄影/澜澜,图/图虫·创意
粘糯Q弹的表皮,沙绵香甜的豆馅,隐约还能嚼到一两颗没被捣碎的豆子。单独吃,品味的是原生态的粗粮香气;蘸点白砂糖或是桂花蜜,则多了抹幸福甜蜜,分外好“磕”;终极吃法,是在热乎乎的豆包正中挖个小洞,加适量猪油和白砂糖,等猪油和白砂糖不见踪影,融合为一层透明的膜裹在豆沙外闪闪发光,就可以一口将粘豆包送入口中,“哏揪揪”好吃!
▲ 煎豆包。摄影/LengYu8231,图/汇图网
夏天吃蒸熟的冻豆包降温防暑,冬天吃热乎的粘豆包爽口开胃。剩余的粘豆包用油煎一下,起了干巴再蘸上糖,吃起来又脆又甜。作为带馅面食,粘豆包兼具粗粮与豆类之营养,既能当主食又可作副食,如此神仙食物,难怪东北人爱它如命!
粘豆包自带东北基因,早已打上了这片土地气候、民风的印记。“粘”、“豆”、“包”三个字,也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它能成为“东北之根”的原因。
粘 | 不粘不好意思上桌
▲ 粘住嘴巴,粘住温情。图/网络
东北的传统主食都叫饽饽:玉米饽饽、粘饽饽、高粱饽饽、白面饽饽……其中的粘饽饽就是粘豆包了。这股“粘”劲儿,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各家豆包蒸出来,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家豆包粘不粘?”
做粘豆包的粮食一般有两种:黄色的是黄米面,白色的是江米(籼糯米)面。最受欢迎,也最传统的搭配,还是粘性、劲道俱佳的黄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