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热辐射示意图 | 图片来源:网络
传导散热是指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转移到体表,再由皮肤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低温物体散热。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温度差、接触面积和接触物的导热率等,温差越大,接触面积越大,导热系数越高,其散热越大。
当人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热量会传给与皮肤表面接触的空气使其温度升高,空气被加热后流动加快,同时将体热带走,而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又会流到皮肤表面,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空气对流散热。对流散热量取决于皮肤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和有效散热面积、风速等影响。
最后,蒸发散热是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渠道。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和有感蒸发,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包括新陈代谢、人体皮肤温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服装材质、大气压等。
四种散热机理示意图 | 图片来源
这样看来,在冬天这样寒冷的环境下热量是留不住了——注定“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
普通保温服饰——热量你慢点走!
在现在这样寒冷的冬季,我们保暖的基本思路当然是——套上他十条秋裤再说!我们在冬天裹上厚厚冬装是这样保暖的呢?
简单来说,普通服装的保温效果一般是通过减少人体散热量来实现的。服装是环境―服装―人体这个综合热力系统中人体和环境之间热量交换的缓冲体。
“环境―服装―人体”的热传递过程 | 图片来源[7]
普通服装对散热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服装材料与空气层的导热能力主要影响传导散热,防风性能及服装封闭程度主要影响对流散热,辐射率及表面温度主要影响辐射散热,透湿指数及润湿面积主要影响蒸发散热[6]。
在这个复杂的热传导系统中,多层衣物和皮肤两两之间都具有一定厚度的空气层。首先,内衣受到皮肤的传导散热温度升高,会与内衣与毛衣或其他衣物之间的空气层发生热传导。
在热传导过程中,速度与传热系数有关,传热系数越大传热越快。皮肤与空气之间传热系数比衣物与空气之间传热系数高,因而内衣与空气层之间传热速度较慢。
空气层温度升高后,会继续向毛衣或者其他衣物传导热量,之后毛衣或外衣再传热给空气层。每次热传导都的效率都小于1,这样层层相乘,皮肤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就会比不穿衣服大很多[8]。
简而言之,普通衣物保温是通过阻碍散热过程实现的,那如果服装可以反射热量或者直接自己发热,那不就不用穿很多层了吗?
自发热服饰——靠自己努力的打工人!
自发热服装不同于传统保暖服装,采用自发热材料与服装结合,使得服装的保暖作用由被动化为主动。
自加热服装的加热思路与其他领域相似,包括太阳能加热、化学能加热、吸湿发热、光能发热、相变材料及电加热等不同形式的加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