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灾害损失
我们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有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等,遍布我们中国的各个省份。尤其是地震。中国用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是承受了世界上33%的强震。据国家地震局的统计,1900年以后,我们国家发生了800次强震,就是六级以上的强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有55万,占了全世界的53%。如果从2010年开始计算的话,每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大概2000多,经济损失大概4000亿左右,占我国GDP总量的0.5%。
1970—2016年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
如果说某一年发生了大灾,规模就会变得更大,比方说2010年,由于发生了玉树地震就使得全国由于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达到6000多人。当年玉树地震发生以后,我带领我们南京大学灾后重建规划技术团队奔赴玉树灾区,进行规划重建。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不论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还是它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一片开阔的区域,
就能称为应急避难场所吗?
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自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第一,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工作。第二,我们国家应急管理的机构,逐步建成到位,尤其是今年的3月份,国家重新组建了应急管理部。第三,我们国家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第四,我们国家的各个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特别是体制机制法制应急预案,所谓的“一案三制”的这样一个应急管理体系。最后,我们的安全社区和安全文化的建设日益被重视,特别是社区的防灾演练,安全社区的建设的网络化管理逐步铺开。
但是,我们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差距,跟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跟日本、美国这样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足。
主要体现在我们的防灾减灾的模式还停留在防灾或者减灾这个阶段,但是国外已经由防灾到减灾转向了韧性城市[1]的建设。
其次体现在我们国家还是主要关注像防洪堤建设、建筑物抗震性能提升等等硬件的建设方面。但是国外已经转到了硬软件相结合的阶段。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第三个方面,我们国家更加关注的还是单灾种的预防,比方说洪水、地震。但是国外已经是一个多灾组的防御。
最后一个方面,我们中国还是以政府为主来进行防灾减灾,但发达国家是政府、社会、个人协同作战的防灾减灾模式。
第二个差距或者叫问题,表现在应急避难场所跟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相比,还不太理想。
主要表现在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模比较小,按照国家的防灾减灾的标准来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两平方米,但是我们很多城市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个,我们建设标准也很低。有的城市尽管达到两平方米了,但大部分还是室外的公园、操场等等一些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像日本、美国,他们很多都是室内的应急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