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谋反的淮南王刘安 作者 吴涛
第一次知道淮南王刘安,是上学的时候语文课上提到《淮南子》,课文下面的注释,介绍了刘安。而且还说到刘安因谋反而死。
当时就很好奇,一般来说语文课本里的作品都是主旋律,作者或编者,都是正面人物。这个刘安是怎么回事呢?在人们一般的印象中,谋反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怎么刘安所编的作品还会被编到语文课本里呢?
后来读了历史学以后,就留心了关于刘安的记载。刘安何许人也?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的父亲是汉高祖刘邦最小的儿子淮南厉王刘长。刘邦身后,吕后专权,刘姓江山一度风雨飘摇。吕后去世后,忠于刘家大臣发动政变,铲除了吕家的势力。这个时候刘邦还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刘恒年长,于是顺理成章地被拥戴为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对自己仅有的弟弟非常关爱,赏赐不断。但是刘长却有点不守本分,他不仅不称呼汉文帝为陛下,直接称呼为大兄,而且还暗地里积蓄力量,试图有所行动。最后东窗事发,汉文帝把刘长废为庶人,到四川安置。流放途中,刘长自*身亡。
早在事发之前,有人就劝汉文帝对刘长要有所约束,汉文帝没有听进去。等到刘长东窗事发,有人也去劝汉文帝,你平时对弟弟太纵容,现在贸然采取强制措施,有可能会让他走向绝路。汉文帝也没采纳。刘长自*身亡让汉文帝非常被动,有一首民谣表达了民间对他们兄弟不和的讽刺:“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为了平息舆论,汉文帝一方面*掉了没有能尽心看护刘长的随从,一方面又把刘长的几个儿子分封为诸侯王,其中的长子刘安就被封为淮南王。
刘安这个人,相对而言要比他的父亲刘长好得多。在被封为王以后,一直小心翼翼。而且刘安,喜欢读书,本人也很有才华,也喜欢与士人交往。因而,在他的周围聚集起来一个文人集团,被称为淮南文人集团。这些人中既有儒生,也有道家的门徒,还有人对纵横之学很有研究。后来,刘安就和他们一起,共同编撰了一本文集,叫《淮南鸿烈》,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淮南子》。
汉武帝即位之初,刘安曾经入朝。刘安的这次入朝,把《淮南子》献给朝廷,受到汉武帝的重视。他这次入朝,也尽力地交往各方面的人物,比如汉武帝的舅舅田蚡。这当然不能说,刘安交接这些人,就是图谋不轨。作为地方的诸侯王,希望与朝廷重臣建立良好关系,关键时刻希望这些人能够帮自己一把,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这次入朝使得刘安获得巨大的声望,也使得汉武帝对他充满了猜忌。
汉武帝即位之初,大权掌握在祖母窦太后的手中。汉武帝的即位,本来就是窦太后所不喜欢的。他后来试图与窦太后争权,遭到窦太后的迎头痛击,帝位岌岌可危。汉武帝更是有理由认为,刘安这时候交结朝臣,目的是要夺取帝位。
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得以亲政。他始终都把刘安看成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后来借故把淮南国削去两县。刘安非常伤心,说道:我行仁义,反而被削去两县,真是耻辱!
眼看着,削去两县并没有善罢甘休,朝廷对诸侯王的挤兑越来越厉害。没有办法,汉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诸侯正是汉武帝重点打击的对象。更何况,刘安还这么树大招风!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铤而走险?刘安犹豫再三,找到了一个叫伍被的人,共同商议计策。后来,一直到刘安自*,他们也没有商议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后来伍被害怕了,干脆揭发了刘安的种种谋划。当汉武帝派专门处理皇族事务的宗正前往淮南审问刘安,当然刘安知道下场是什么,与其受辱,不如自我了断,刘安自刎而死。
该如何处置刘安一案呢?刘安虽说已经死了,但总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毕竟刘安的谋反仅仅停留在谋划阶段,而且也没谋划出个所以然,最终也没有实质性的动作。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把儒家经典捧到了非常尊崇的地位上,甚至具有了法典的权威。汉武帝需要一个儒生从儒家经典中为自己逼死刘安找到依据,提供理论的背书。刘安必须死,而且刘安之死必须是符合道义的,汉武帝还需要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汉武帝想到了一个人,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此人不仅熟读《春秋》,而且很善于揣摩汉武帝的想法,曾经帮助汉武帝成功地警告了当世大儒董仲舒。于是汉武帝就派吕步舒前往淮南处理此案,并且授予他专断之权。《汉书》记载:“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颛(专)断于外不请。”
那么吕步舒主要依据的是什么《春秋》大义呢?《春秋》被认为是孔子所修的一部史书,用了一万六千字记载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非常简略,于是后来就有了几部解释《春秋》的书,分别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其中《春秋公羊传》就根据《春秋》提出了一个原则叫“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也就是说,作为人臣对君亲不能产生将要犯罪的念头,一旦产生这样的念头就要被诛*!
既然经典上有了依据,处理淮南大案就好办了!经典上说不能产生对君亲犯罪的念头,而刘安不仅有了这样的念头,而且试图去实施谋反的念头了!这样,刘安之死就是畏罪自*,没什么说的。刘安的党羽、门客,也都算是同党,必须给予严惩!吕步舒在淮南大肆株连,数万人被*!等到吕步舒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自己处置的结果:“既还奏事,上皆是之。”汉武帝给予了充分肯定,后来把吕步舒任命为二千石的高官。
刘安之死,对诸侯王是一个严重的警告。胶西王刘端就赶紧上书表态:“刘安之罪,反形已定!对他的处置合理合法,对刘安必须严惩!”而且随着刘安门客的大批被*,诸侯王再也不敢亲近士人,收养门客,都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富家翁了事。
早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初,就有人指出汉武帝喜好的是以“儒术”来“缘饰”吏治,也就是说,汉武帝是用儒术来给自己的法家政治装点门面而已。当世大儒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引用《春秋公羊传》对淮南大案的处置,就是儒术对吏治的一次成功缘饰!
无奈,刘安在淮南的数十年,确实对百姓很好。百姓在内心里都对刘安之死鸣冤叫屈,于是百姓们编造了一个神话,他们说刘安修仙得道,最后白日飞升而去,他所得到的长生不老药撒到了地上,他们家的鸡和狗吃了以后,也都跟着刘安升天而去。这就是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可见,百姓对于汉武帝独尊起来的“儒术”,到底是不买账的!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野叟杂谈》
野叟者,不误正业的大学历史老师,虽僻居荒野,但所讲并非野史。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也没有高深的论著。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点滴采撷,对文化的一点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会有趣,总是力图呈现出历史丰富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