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红的藜麦垂下长长的麦穗,油葵低着头,把金黄的背面朝向天空,橙色百合、红的月季、黄的菊花,种满了山谷里高高低低的梯田,幽深的峡谷中,细细的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在山间汇成溪水,蜿蜒流淌。
十一假期,北京门头沟下清水村后山的山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清泉流瀑下露营,在秋山花海中漫步。很少人了解,几年前,这条山谷中,还是矸石乱堆、黑水横流的模样。几年来,下清水村修复矿山,种植花卉,把一个原本坑坑洼洼的矿山,变成了鲜花簇拥的山谷。
门头沟下清水村后山的山谷里,色彩艳丽的百合竞相绽放。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关闭煤矿后,收入忽然就少了
下清水村位于门头沟清水镇,距离北京市区约一百公里,在京西大山的最深处,几乎位于北京的最边缘。
下清水村花谷中的瀑布。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下清水村曾是一个矿业村,村后的大山中,埋藏着丰富的煤炭,下清水村*王进生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就有国营煤矿。改革开放后,村里参与煤矿开采的人越来越多,村后的大山中,最多的时候,有十多个矿同时开采。
几十年中,下清水村几乎所有人家,都和煤矿有关,即便不参与采矿的,也多从事和煤矿有关的工作,有人开车为矿上拉煤,有人帮矿上的工人做饭……
64岁的王进军,曾经在矿上干了五年,开车帮煤矿运煤,按车算钱,算是个体户。今年65岁的杨树梅,也曾在矿上干了很多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人在矿上上班。”她说。
矿业的发达,让下清水村的人们,比别处更加富裕,相对稳定的收入,使得村里人很少愿意外出务工,和大部分逐渐变成空心村的村庄相比,下清水村里,人们大多在家门口上班赚钱。
开矿的日子里,村里传统的农业,也渐渐减少,山里地少,而且瘠薄,种地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但开矿毕竟不是可持续的产业,随着生态观念的增强,生态修复、矿业的退出是必然的趋势。王进生介绍,2008年前后,村里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关闭矿山,到2010年,山里的十多个矿就全部关闭了。
下清水村的花谷中,封闭的煤矿成了新的景点。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矿山的关闭,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状态,首先变化的是收入,“一下子变少了,许多人都不习惯,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干点儿什么?”王进生说。
从富裕村庄,变成经济薄弱村
数十年开矿,让下清水村的大山变得千疮百孔,山上到处都是矿坑,植被七零八落,山谷里到处是废弃的矸石,一下雨黑水横流,人进不去也出不来,山里唯一的一条路,是原来拉煤的大车进出的单行道,大坑处处,只有大车可以走,小车别想进去。
最开始的两年,是最迷茫的阶段,不论是村民,还是村干部,都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习惯了矿上的活计,村民们很难适应外出务工的生活,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村民,外出后,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而失去了矿山的村庄,集体收入几乎归零。王进生告诉记者,村里没有集体土地,也缺乏产业,以前矿山上交的利润足够村集体运转,但矿山关闭后,村里没有收入了。
2016年,北京划定低收入村,下清水村名列其中,2019年,北京划定集体经济薄弱村,下清水村依然在列。
“转型是必然的,”王进生说,“矿关了,但村里人的生活还要继续,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
2015年,在关停煤矿五年后,矿场所在的山坡、山谷完成了修复,重新恢复了绿水青山,王进生和其他村干部,觉得修复后的山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