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是谁的墓,现在还有孟良崮那块石碑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03:34:36

很多军事爱好者有个误解。那就是张灵甫被围之后,便立即退往孟良崮据守,试图来个“中心开花”,试图配合外围的国军全歼华野。但实际上,张灵甫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想法,而是积极组织后撤。

14日51旅上午撤退回到汶河南岸,中午就和华野1纵在孟良崮以西撞上了,并不见张灵甫有故意吸引华野各部将其包围的意图。后来张灵甫又组织了两次突围,都以失败而告终。

就在这时,华野5个纵队从四面八方掩*而来,若74师主力仍留在汶河南岸与孟良崮以北的丘陵地带,无险可据的他们恐怕连一天都撑不过去。因此无奈的张灵甫只好带领部队,向孟良崮方向前进,企图占据制高点,固守待援。

因此,张灵甫与其说是在孟良崮山上耍弄“中心开花”,不如说是被华野大军赶了进了牢笼。

但当张灵甫一上山,却发现大事不好,山势陡峭的孟良崮完全就是一个陷阱,一个大坟墓。

首先,孟良崮的地势虽然高,但是坡度过于陡峭。在崮顶由上向下观看,视野非常差,很难发现从山下往山上进攻的解放军。这就是张灵甫为什么将自己的指挥所设置在山腰,而没有设在崮顶的原因。

除了视野不佳,74师的武器也存在着严重的射击死角。对于机枪、步枪来说,最适合发挥火力的地形,应该是坡度较缓的山坡,因为这样不仅视角极佳,而且能够居高临下地倾泻火力。而孟良崮的山坡太陡,子弹根本打不准。

而炮兵则更为严重,火炮的炮弹飞行轨迹呈抛物线形,炮膛、炮管与地面之间会形成一个仰角。但如果从高处往低处发射,则会形成射击死角,因此,除平射炮外,国民党守军部署在崮顶的小口径火炮无法对山脚下的华野部队形成有效打击。

正如国民党军记载:“我军(国民党军)完全退守山地以后……各种火炮以俯角全失,效力降低。”

其次,孟良崮的构造均为岩石,难以修筑防御工事,造不出防炮洞。单兵掩体都难以挖掘更别说是交通壕了。当时,国民党军官认为:“孟良崮为沂山余脉,高逾千仞,乃石岩光山,构工不易,峭壁深谷,运动尤难,目标暴露,形成弹巢。”

孟良崮是谁的墓,现在还有孟良崮那块石碑吗(5)

特别是当华野炮兵就位时,74师的末日就彻底到来了。由于没有掩体,人员、马匹、辎重等,只能密集地堆在地面上。炮弹一轰过来,一炸一片。更雪上加霜的是,炮弹一旦爆炸,就必然会碎石四溅,一弹成多弹,敌人往往死伤一片。

在很多人眼里,解放军是“小米加步枪”的军队。但实际上,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华野通过宿北、鲁南、莱芜等一系列战役,缴获了数百门火炮。我军利用这些火炮,建立了专门的特纵,也就是炮兵纵队

华野负责合围国民党军的第 1、4、6、8、9 纵队 16 个师的迫击炮总和超过 500 门,掷弹筒共约2600 门。74 师第 51 旅第 151 团团长王奎昌事后所谓“孟良崮山地死角太多,炮兵重武器完全无用,而解放军之炮火向我集中则非常容易”。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夜晚作战中,74师官兵曾试图生火做饭。但山上点点的火光,却成为我军炮兵最绝妙的靶子。在许世友的命令下,我军炮兵见火就打。就这样,我军打得74师从“满山星光”变得一团漆黑。

最后,也就是最严重的,那就是缺水问题。前文也提到了,孟良崮山体蓄水功能极差。74师要补充水源,除了自己带水,那就是指望天降暴雨了。然而在74师被围的那几天,却偏偏晴空万里,日照极强。

由于山上没有植被,国军士兵们无遮无拦,只能在烈日之下作战、修筑工事体力,消耗极为严重。山上之前,74师只带了一个基数的物资。自身携带的饮水用完之后,就必须依靠自行补充以及空投。

那么孟良崮是否适合空投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孟良崮地区特殊的“崮”形构造,崮顶平面面积较小。虽然国民党空军可以随意进行空投,但由于崮顶平面太小,使得空投下来的物资真正落入 74 师手中的极少,大多数的补给都落入了山下华野的阵地上或是双方交战区。

孟良崮是谁的墓,现在还有孟良崮那块石碑吗(6)

事实上,蒋介石确实为74师准备了大量馒头、米饭和水囊。然而这些物资反而让华野的战士们吃了个饱,他们纷纷打趣道:“蒋介石不愧是运输大队长,给我们送水送饭太及时了。”

为了争夺水源,74师与我军9纵展开了殊死搏*。当时9纵25师73团的一个连守卫着野猫圩的一处山泉。为了夺取整个山泉,74师发动了集团式冲锋。但在我军誓死防御之下,敌军20多轮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敌军死尸遍地,地上横七竖八到处都是国军用来打水的铁桶,但却一滴水也带不回去。

仅仅一天之后,孟良崮上的74师官兵就已经喝完了自己携带的饮水。他们期望着能够救他们一命的暴雨。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当时“连日晴天,仅有几缕浮云,没有一滴雨水”。

人体正常的情况下,不吃饭还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当时没有水,人的生命之源就像被抽走一样。没有水,人体的电解质就会发生紊乱,缺水一日,就会头晕、乏力、恶心,更长时间则人体生理技能下降,机体的火力渐渐消失,乃至于失去战斗力。

到了战役后期,74师官兵只能使用人尿、马尿、马血来抵御饥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人还是马,都已经无法挤出哪怕是一滴尿了。

另外,74师装备的重机枪是勃朗宁水冷机枪。这款机枪射速很快,枪管很容易因为射速过快而出现过热的情况。因此在射击时,需要时不时地注入冷水给枪管降温,一旦出现缺水就无法使用了。

时任整编第 74 师 57旅旅长陈嘘云回忆:

“因缺水,我们的机枪许多都是水冷式的,打到最后,有许多机枪因无法冷却,都打不响了。”

更有整编第 74 师军官回忆:“重机枪也只有用人尿代水来打,最后连人尿也没有了来源。”

孟良崮是谁的墓,现在还有孟良崮那块石碑吗(7)

由此可见,没有水源不仅影响了人本身的战斗力,同时也让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失去了作用。在与华野的交锋中,74师的劣势越来越大。最终,6纵官兵*入张灵甫据守的山洞,一代悍将就此毙命。

然而天意弄人的是,原本整整四天没有下雨的战场,却在战斗进入扫尾阶段时,突然阴雨袭来。根据华*史所述:

“有的部队开始打扫战场,收拢部队。这时天气骤变,山雨欲来,天低云暗,能见度很低。”

战役刚刚结束,忽然一阵狂风拔地而起,倾盆大雨骤然而至,山间流水皆呈红色,似乎要将这个残酷的战场彻底冲刷。看着如此情景,陈毅长叹一声:“以后的娃儿们,可千万不能让他们再打仗了。”

不过陈毅还是诗兴勃发,吟诗一首,赞颂胜利和大雨: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国民党方面的战史也记载:

“是时狂风骤起,杂以冰雹,惨烈之象,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孟良崮是谁的墓,现在还有孟良崮那块石碑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