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夕阳红学院腰鼓队队员在第十四届温州早茶节上表演。
打着鼓、跳着舞,老爸老妈们神采飞扬、活力四射。有这样一群老爸老妈,每个星期,他们都会聚在一起,腰鼓齐鸣,彩带翻飞。
去年底,温都夕阳红学院腰鼓队的23名学员,参加了浙江省健身腰鼓比赛,从2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健身腰鼓第一名的佳绩。充满活力的舞姿、灿烂的笑容,无不展示出老爸老妈乐观向上、健康开朗的精气神。
01
鼓声如波涛起伏 感性老妈瞬间被吸引
叶玉英(化名)今年60岁,N年前有一次路过市区松台广场,听到阵阵铿锵有力的鼓声。走近一看,发现一群与她年龄相仿的老爸老妈,穿着艳丽的衣服,化着浓浓的妆容,腰间挂一只椭圆形小鼓,不断变换着队形,两把鼓槌和黄色的绸带上下翻飞,激越的鼓声如波涛起伏、充满了韵律感,左盘右旋,活力四射。
叶玉英瞬间被她们的热情感染了。“我在划龙舟的时候当过鼓手,那是为龙舟手们打气用的,没想到打鼓还可以像跳舞一样这么柔美。”趁腰鼓队休息间隙,她拉住一名队员套近乎,就这样找到了组织。
因为有当过龙舟鼓手的经验,加上她身材比较高大,腰鼓队队长马崇英很快把大鼓副指挥的重任交给了叶玉英。随着大鼓和大钹的指挥声,老爸老妈们边舞边有节奏地敲打着小鼓。叶玉英很快就融入这个大家庭,陶醉在优美鼓声中。
02
奶奶打起退堂鼓 小孙子一句话扭转乾坤
马筱云(化名)打腰鼓,靠的是勤练习。一开始学腰鼓,不如叶玉英上手快,鼓槌一到手中,就是不听使唤,每次集体练习,不和谐的声音总是从她那个角落传出来,因为姿势不准确,鼓都敲破了好几个,有时候不小心还会敲到自己手指。尽管同伴们没有怨言,但马筱云总是觉得是自己拖累了整个队伍,悄悄打起了退堂鼓。
一天晚上,上小学的孙子到她家,一进门就喊:“我要听奶奶打鼓,奶奶背着鼓的样子特别帅气。”还帮奶奶拍照发朋友圈。“小孙子这么支持,我怎么可以轻言放弃呢?” 马筱云暗下决心,别人一周练两次,她每天在家里练。怕鼓声太响吵到邻居,她就站在镜子前,学打鼓的姿势,嘴里念着打鼓的口诀。天天练习,腰鼓挂在腰上太久,有段时间累得马筱云腰都直不起来,但是后来大家一起表演的时候, “一dada,二dada……转身,鼓槌上扬,身体下蹲,笑容再灿烂点……”跟上了节奏,没有再拖大家的后腿,马筱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马筱云还是个淘宝高手,队里演出服装的采购自然都她一手包揽。为了帮大家省钱,马筱云每次总要货比三家,直到找到大家都喜欢的款式,大家都接受的价格为止。现在腰鼓队每人家里的五六套腰鼓服装,都是马筱云的“战利品”。
03
一口气买了三只鼓 潮爸随时随地练腰鼓
陈锡均(化名)是腰鼓队里仅有的两名男队员之一,“听说腰鼓比赛,有男队员可以加分的,马队长觉得我有点舞蹈基础,硬是赶鸭子上架了。”
刚开始学的时候,陈锡均觉得混在老妈队伍里很不自在,“从来没见过一个男的腰间挂个鼓,在一群大妈间舞来舞去。”于是每次练习,他都躲在队伍的最后面,有时候干脆和整个队伍脱离,自己一个人躲起来练习。
练习了一段时间后,陈锡均发现打腰鼓还能锻炼身体,频繁的舞步能带动全身各个部位的关节活动,有益身心健康,渐渐喜欢上了腰鼓,不再腼腆地躲在最后面了。就是舞长绸带, 陈锡均怎么也舞不好。为了视觉上更加美观,比赛前,鼓槌上的绸带长度由原来的不到一米增加到现在的一米五长。陈锡均总是甩得绸带打结。为了抓住练习的机会,他一口气买了三只鼓,一只放家里,一只放单位里,还有一只干脆就放在车里。“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练习了。” 陈锡均说。现在,他能把绸带舞得飘逸潇洒,动作娴熟了,更成了腰鼓队里的明星。
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