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认三槐堂张仙王氏祖系的过程
(五莲)王墨林
http://chinawang07.w11.idccenter.net/addons/phpbb/viewtopic.php?t=41&sid=92ec9766d9bc4dd6cfaa8ebd0be35355
我是五莲县张仙(原属莒县)王氏二十世。张仙王氏族谱第一页记载:“江苏海洲当路村旧序”‘前元泰定元年岁在甲子孟冬创肇此谱发源于太原郡,相传王旦公家谱记。’我的十二世先祖王永祺,在乾隆癸亥年续修的族谱谱序中写道:“溯厥由来非原籍莒人,海东(即海州)当路村及其归居也。传自洪武迁民,自海东来兄弟七人,过七老龄遂分其手。”“始祖自东徂西,相厥攸居,至莒之东北有张仙庄焉。”七老岑分袂的七兄弟之一瑛族一支,王家窑三友堂的十七世王九昆,他把民国九年续修的族谱用名为《琅琊王氏族谱》,在左下角印有“琅琊世家”、“三槐堂印”上下两戳。这说明我祖早就认定,太原王氏一琅琊王氏—三槐堂王氏—海州当路村王氏是一脉相承的。
顺着这一脉络,我于2002年冬到临沂孝友村的的孝友祠进行了专访。孝友祠的负责人王东山老人,引我拜谒了祠堂中供奉的王子乔(王晋)、王祥、王览、王羲之列祖的画像,塑像。送给了我一份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堂王氏—海州当路村王氏世系图的复印稿。这一复印稿,从姬姓王氏第一代王子乔(王晋)到去海州赴任并卜居那里的三槐堂第十一世王缋共56代,代代祖名齐全。王东山老人、王孝俊先生给我讲了从王子乔(王晋)到三槐堂主要先祖的简历。详细讲了“秦毕六国,王氏功多”的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和王离由于赵高指挥失误,造成巨鹿惨败,他一身殉职。其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琅琊皋虞,开创琅琊王氏的过程。又讲了王元的曾孙王吉,在汉宣帝时成为博士,王吉、王骏父子两代为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孙王崇为西汉的大司徒,封平阳候。还讲了王元及其后两代寿终葬在皋虞,王吉及其子孙的坟墓都在南仁里,后改称孝友村。
2003年11月15日至16日,五莲县张仙王氏家族,一行四人,由王明成带队,到三槐堂的故居莘县城认祖归宗。至时受到了莘县政协杨巨源等领导和三槐文化研究会杨巨源、王洪林等负责人的热情接待。我们拜谒了三槐堂先祖王旦公的墓碑,饱览了群贤堡、王化村三槐堂人的故居旧址。得到了一批珍贵的三槐堂王氏文史资料,沟通了张仙和莘县三槐堂王氏有关机构的联系。尤其见到杨巨源、杜言青编纂的三槐堂王氏后裔,包括琅琊在内的六个分支谱系《太子晋至王言传承情况不同版本对照表》(后来发表在《槐荫千秋》一书中)。表上的六支谱系虽有个别代数或人名的差异,但大致相同。杨巨源先生在续修开沙王氏宗谱序中写道:“三槐世系,乃太原之脉,琅琊之胄,发祥于莘,成名于卞 ”。这是言简意赅的对三槐堂王氏谱系的概括。我们又问了王洪林先生,群贤堡、王化村对这一谱系的看法。他谈了宋元改朝之际,此处战乱频繁,三槐堂王氏都纷纷外迁,战乱平定后,有的又迁了回来。当时的文史资料,随外迁的带走了一些,当地的都毁于兵炬。不过这里的人都承认,能找到的史料也证实,三槐堂王氏是王褒的后裔。
至此,我弄明白了两个问题:(一)姬姓太原王氏的始祖就一个,是王宗敬先祖。任何以其它名子为姬姓太原王氏始祖(在这里“始祖”的称谓,应改为后太原王氏或太原王氏××世祖)的和琅琊王氏一样,都是王宗敬先祖的分支。范仲淹为王质所做墓志铭称“其先太原人”和我海州当路村旧序语“源于太原郡”,都是指的太原王宗敬先祖。(二)我张仙、王家窑等谱中所标明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堂王氏—海州当路村王氏—张仙王氏”这一轴心世系,得到大量史料证明后,结论是正确的。原来飘浮在我脑海中那些不论是已出版的书上,或各种资料上猜测、臆想出的三槐堂王氏的世系,都被这一轴心世系所澄清。
作者简介:王墨林,山东五莲县工商局原工会主席,三槐王后裔,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会员,《三槐堂张仙王氏崖头门里分支族谱》主编。
七老岭王氏探源
来源:王 晓
世事纷更几变迁,提航自此离家园。
支分海角谁无地?派到浔阳各有天。
七老岭前云漠漠,百年冢上草绵绵。
何为一雁顶风渡,再设裳衣拜祖先。
一首七老岭诗赞,描绘了明洪武2年(1369年)王伯敬、王伯政等兄弟七人,自江左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为避倭寇侵扰外迁,至七老岭分手,从此天各一方、生离死别的悲壮情景。 七老岭(七袄岭),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悲壮的故事。她孕育了海曲王氏、五莲王氏、莒州王氏、胶南王氏、巴山王氏、前坡王氏及赣榆王氏,孕育了东海三槐堂、二槐堂、夜雨堂等王氏望族。700多年来,当年七兄弟的后裔们代代传颂着,传颂着他们创业的艰辛,传颂着他们生活的艰难,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代代相传着,他们勤劳善良的品格代代相传着,他们敦宗睦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着。 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记得呀呀学语时奶奶曾教过“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同大槐树”的歌谣,幼时曾见过“三槐世泽,两晋家声”的春联,长成后亦听过老人们“三槐堂立家,七老岭分支”的述说,……带着儿时的不解和成年后的迷惑,近年来便萌生了探源的冲动,因而在工作之余,查史料,录口碑,研读家谱,寻根交流,积累了部分资料,获得了初步认识,现整理如下,以俟方家教正。
一、得姓王子 王,乃君王、最高爵位、封土诸侯、同类首领等。在汉字演化史上,“王”始为象形字,状如火苗,火盛为王。《说文解字》称:“王,天下所归往也。”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解释是:“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近亿,占全国人口的7.4%,具有源头多、分布广、人丁盛的特点。按照传统说法,主要有四大源头,即:舜时的妫姓王氏、商代的子姓王氏、周代的姬姓王氏和来自域外的虏姓王氏。《通志·氏族略》称:京兆、河南之王,则曰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谓之姬姓之王;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出于河南者为可类氏,出于冯翊为钳耳族,出于营州者本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此皆为虏姓之王也。
《广韵》载,王氏有21望:太原(今山西)、琅琊(山东)、北海(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莱(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广汉(湖南)、长沙(湖南)、堂邑(江苏)及河南(洛阳)。其中周灵王太子晋相传是王姓诸望中太原、琅琊、东海等支派的祖先。 太子晋(约前565-549年),也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史载他“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晋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晋侃侃而答:舜仁德现于天道,是仁政,谓之天;禹圣劳治水而不居功,以天下为本,谓之圣;文王大道仁小道惠,三分天下已有二,仍服事于殷商,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谓之仁;武王义*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谓之义。师旷称赞不已。灵王22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他力陈不可,主张不能殃及百姓,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为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师旷朝见时,见其色赤不寿, 晋说“我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未及三年, 讣报使者就到了晋国。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传说他成了神仙。
《列仙传》载:晋好吹笙,作凤凰鸣,道士浮丘接以上嵩高山,三十年后见到桓良,太子晋说:“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緱氏山麓。”至时,果见晋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及,数日方去。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晋之弟贵嗣位,是为景王,晋之子宗敬后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败,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尊太子晋为始祖。唐武则天登基初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时,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即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观庙。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远游》赞:“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朝诗仙李白赞:“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素有“七老岭”美丽传说的王氏始居山西,时为太原王氏,出自姬姓,晋为始祖。
二、贵於秦 七老岭分支王氏曾有“贵於秦”之说,是因为战功卓著而族显的王翦及其子孙。王翦,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东乡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战国末秦初时期。翦之七世祖错是太子晋的八世孙,魏将军,六世祖坟为中大夫;五世祖渝官上将军;高祖息为司寇;曾祖恢封伊阳君;祖父亢、父视颐,均被召为中大夫,皆不就。 王翦少时即喜兵战事,成年后因作战勇猛、连战连捷而成为秦将军。始皇十年(前236年),翦率军攻赵,取九城而归;十八年(前229年)再次率军伐赵,一举攻占“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关军事要塞;第二年,又与秦将羌瘣配合,占领赵地东阳,紧迫赵都邯郸,赵王迁被迫投降。始皇20年,燕太子丹派壮士荆轲刺*秦王,始皇大怒,命王翦率大军攻燕,翦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第二年即占领燕国都蓟城,取丹首级,燕王逃至辽东,燕国版图全为秦国所有。与此同时,翦之子王贲率大军攻楚,击败了楚军,取胜后回师攻魏,迫魏王投降,魏之地也尽归秦国所有。 翦年迈时仍奉命率六十万大军南下攻楚,始皇亲自送至灞上,临别前请求始皇多给他些田宅和园林,到达函谷关时又连续五次派人回京请求,左右对此不解,王翦说:始皇傲慢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几乎全交给了我,如果我不多要些田宅,以表示我只为贪财,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并无篡谋之心,否则,大王岂不怀疑我想篡夺王位吗?一席话说的左右无不称是。王翦率军抵楚,即坚壁固守,拒不出战,安排士兵养精蓄锐,并亲自与士兵同食。当秦军将士锐气大增,而楚军则由气锐转为烦躁之时,翦一声令下,六十万大军如黄河决口,冲进楚营,楚军一败涂地,楚王被擒后,翦率军乘胜南征百越,统一了整个南方。王翦三番五次向始皇要田宅,即为后人所传“王翦之意不在田”的典故;其率军伐楚之战,成为兵法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的典范。与此同时,其子王贲奉命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回师时攻占了代国,俘虏了代王嘉,于是统一了全国,时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王翦在秦统一大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翦共生六子:贲、戊、勇、刚、毅、乙。贲为秦将军、通武侯;贲子离,西汉时封武成侯;离二子;元、威,元官中议大夫,避秦乱迁琅琊,为琅琊王氏始祖。
王瑢、王瑄,明初落户山东安丘赵戈;
王玉,七老之一,洪武二年,移居安丘寿山庄;
王彦明,明初移居山东诸城;
王烨,沂州兰山曹庄,华院寺,王庄;
当路57世王玘:
明洪武时诞生于东海当路,是当路三槐堂54世,是当路王氏守基之祖。父道讳锦程,明初为镇西将军,年七十仍镇登州。玘公谨尊父命,守基当路;其后代子孙,广布于鲁南苏北,散处于神州诸省,播迁于海外邦国。生有五子,谦、证、让、议、谏。六世孙王明鹤,明万历年间武进士,后为两广总兵。修有《东海当路王氏宗谱》,是当路王氏中兴之祖。
三槐堂王氏家谱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
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为第四大姓。目前王姓人口列全国第二位。王姓字辈
四川大竹王氏派语:嘉锡良士,以奕正万,怀仁履道,立名守善,典敬慎修,秉公度宪,光灿荣华,世代永焕
善庆堂王氏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琅琊王氏安徽望江世芬堂派语:永信志得守,彦本从之道,应时自大兴,万年常克绍,学业征官符,文章启榜兆,敦修源裕世,云仍由兹肇。
太原堂王氏派语: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宁乡乌石王氏派语: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民国三十二年太原堂王氏派语: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湖南益阳王氏派语: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湖南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长沙王氏字辈: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硕旧王氏字派: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湖南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湖南安化王氏旧派语:派传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安徽绩溪王氏字辈: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树高千丈,必有其本;水流万里,必有其源。人类亦如是,有祖始有宗,有宗始有族,有族始有家,祖、宗、族、家,如树之根干枝叶,水之一源百流,脉派相衍,方成一体。故人生千变万化,家族南迁北移,唯谱系不可乱。谱系清方能昭穆有别,家乘存始可祖德有继。传承之要义,于此明矣!
天下大姓,王列前茅。王氏爱姓于周灵王太孖晋,秦汉以降,望族迭现,名贤辈出。秦末战乱,王元避居琅邪,是为琅邪王氏之始;弟王威留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王氏一姓二派,由此形成;其余后起支派,皆由此衍生。后起王氏支系中,尤以三槐王氏胤嗣众多,影响深广。唐代之末,王言任黎阳令,为躲避战乱,遂携眷自渭南迁莘,此乃三槐王发祥莘县之始。时至后唐,王言之子王彻中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逮后汉之初,王彻之子王祜进士及第,宋初累官至兵部侍郎,以直忤上,未进宰辅,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二十年后,次子王旦果登相位,辅仁真宗十有八年,名满朝野。此后,王氏族中贤辈出,苏轼为之撰《三槐堂铭》,三槐王之名由此不胫而走,遂成望族。王言始定居之莘县王家堡因此改名“群贤堡”,祖茔在焉。
至金元内侵,宋室南渡,兵燹频仍,中原涂炭,三槐族中之在外为官者纷纷携眷南迁,群贤堡村亦先后有十八人举家南下江淮吴越,仅余的一支觉势孤力单,遂徙至城西董王庄,群贤堡村从此荒废,前后历时百五十年。明初,王宾率族人移至董王庄村南起建新居,定村名“王化”,涵义为“帝王造化”。王宾之子王贡服,进士及第,曾任明太祖给事中。嘉靖年间,王贡服六世孙王世祯回群贤堡重建家园,守护祖茔。王化与群贤堡一脉二村,密不可分。群贤堡复村前后,尚有许多宗支由于不同原因从王化迁出,分别定居于莘县的赵王庄、南阳、沙窝、吴堤口、同智营、东昌府的李堂、侯营、潘屯、楚庄、西王、王连、单县的五楼等地,加上高庙支系所及的一些村庄,三槐之裔在鲁西一带堪称枝繁叶茂了。
三、隆于汉 “七老岭”分支王氏祖谱中有“隆于汉”的记载,即兴隆在汉朝,是因为西汉时出了个右丞相安国侯王陵。据记载,陵公是迁往东海当路村王氏之先祖。 王陵是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战国末年,卒于西汉高宗后7年(前181年)。王陵是王翦叔父王蠋的后代。蠋为齐画邑(今临淄区高阳乡)布衣,燕乐毅伐齐,闻蠋贤,将封以万户,蠋以“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而力辞,并自缢而死(墓在临淄愚公山)。蠋子匡遂徙沛郡,陵即匡之后裔。 王陵、刘邦乃同乡,陵为沛县豪富,刘邦曾以王陵为兄。刘邦起义时,王陵也聚集乡党几千人起义,占领南阳,归属刘邦。项羽得知王陵公开归附刘邦,恼羞成怒,将王陵的母亲押至军中,威胁王陵。陵派使者见项羽,王母对使者说:“请你代我转告陵儿,要他好好帮助刘邦。汉王是个知人善任的忠厚长者,决不要因为我的安危而背叛他。”说完便自刎而死。王陵由此更坚定了助刘邦统一天下的决心。刘邦统一天下后,封王陵为安国侯,位及第十二。刘邦临终前曾对吕后说:“将来相国萧何去世后,可用曹参;曹参去世后可由王陵接任,命陈平帮助他。”惠帝六年(前189年),相国曹参去世,王陵任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二年后惠帝去世,吕后欲立自己的亲戚为王,王陵力劝道:“高皇帝曾与大臣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不遂,怀恨在心,表面上重用他当太子的老师,实际上剥夺了他丞相的权力。王陵因此推说有病,拒不朝请,十年后在家中去世。 王陵子忌,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嗣爵,一年后卒,谥曰哀;忌子游,汉孝文帝元年(前179年)嗣爵,景帝后三年(前141年)卒,谥曰终;游子辟方,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嗣爵,元狩二年(前121年)卒,谥曰安;辟方子定,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嗣爵,元鼎五年(前112年)因罪免。另外,王翦后裔西汉时亦多仕官:王翥,又名王翳(?-前200年),从灌婴斩项羽,封杜衍侯;王竞(?-前188年),官车司马,都尉,封景侯;王虞人(?-前186年),从汉高祖刘邦出击英布,封高陵侯。
四、迁徙当路 西汉末年,外戚专权,朝政越来越腐朽,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坎坷的王尊,看到朝廷腐败,政局不稳,便急流勇退,选中东海,隐居当路。王尊,原居徐州,后迁兰陵。少孤,窃学问,能史书,十三岁为狱小吏,初元中(前46年)仕县令、后任东平相,因捕会南山群盗有功,迁光禄大夫,守京兆尹,因奸臣诬告被坐免为庶人,继补军中司马,司隶校尉,后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在任东郡太守期间,曾游东海登云台,感慨而言:“跨海登州,游于东海,东有大山,西有环海,登崖观景,雅景可观,此仙山宝地,后世必出人杰”。后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16年)举家来到云台山,在向阳处下寨立庄,从此隐居下来,取愿后人“当仕路”之意而定村名为当路村,并以“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为族训,尊王熙为当路始祖。王尊是王熙的七世孙,王尊为当路七世祖,“七老岭”分手时的七老为当路村的54世孙,三槐王氏15世孙。据此推算,日照海曲王氏始祖前失讳6世(七老后失讳5世)即应为当路60世,三槐王氏第21世,本人是海曲王氏14世孙(加失讳6世应为七老岭分支之20世),应为当路第73世,三槐王氏第34世。
五、盛于两晋 “七老岭”王氏的先祖乃东海王氏§县高崮崖宣统四年(1912年)重修族谱序载:“忆王姓,系出兰陵,初在海州,继迁山左。”兰陵即为兰陵侯王肃世居地。 东海郡为秦新设,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东汉末年之王朗乃一介儒生,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举为秀才,因替陶代写奏章而赏识于汉献帝,被任为会嵇(浙江绍兴)太守。其时天下大乱,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先后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官至司徒,《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一节,其实纯属虚构。其子王肃乃当世名儒,魏末官至将军,封兰陵侯。肃子八人中四人(恽、恂、虔、恺)“仕亦宦达,为后世所重”,女王元姬嫁晋文帝司马昭,为文明太后,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攸、辽东王定国、城阳王兆、广汉王广德及京兆公主。西晋武帝乃东海王氏甥,不仅给帝舅诸人以高官厚禄,王恂官至车骑将军,被晋武帝称作“膀臂”,袭封兰陵侯;王虔官至尚书,别封安寿亭侯;王恺官至后将军,封山都县公,曾和石崇斗富,名噪一时。还追封王朗夫人杨氏为乡君,食邑五百户;封王肃原配羊氏为平日靖君、继配夏候氏为荥阳乡君,媳郑、刘二氏为乡君,都有数百户乃至千户封邑。 王虔子三人中(士文、康、隆),士文袭父爵,晋末官至右卫将军,南中郎将,镇许昌,“五胡乱华”时被匈奴人刘聪所*。入东晋后,王隆一支始终官仕:王隆官至后将军,隆子景为大鸿胪,景子雅孝武帝时任太子少傅、尚书左仆射、居副相之位,雅子三人准之、协之、少卿分别为晋散骑侍郎、黄门郎、侍中,乃西晋以来又一黄金时期。孝武帝晚年,王雅被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夺宠,东海王氏在政治舞台上春风得意的时代遂告结束。
六、立堂三槐 笔者寻根当路村时曾听过介绍:当路59世孙、明万历武进士—王明鹤,曾任两广总兵征蛮将军卫,官居一品,征越南病死于任所,一生为皇家打仗30余年,从未失败过,赐封天下将才第一,敕封到故里按一品大员安葬,建立祠堂,享受祭祀。王明鹤曾修三槐堂家谱铜谱一部(谱上盖有将军铜印)。当路建村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早于三槐堂立堂之北宋(960—1127年)近千年;另日照周围“七老岭”分支王氏后裔俱称为“三槐王”,且有东港龙泉官庄王氏世存书有“三槐堂”的红灯笼两只(毁于“文革”)和沂水前坡王氏家谱封面所印“三槐王”为证。当路村王氏称三槐王亦出当路,那为何不称当路王而谓三槐王,为何不用始之“太原王”之堂号而用千余年后始立的“三槐堂”。
笔者认为,目前虽无史料可证,但二者关系肯定非常密切,或确有世系传承,或当路王氏虽早但未立堂号,或三槐王明时显赫等等。 三槐王氏是活跃于北宋时期的又一望族,一直绵延到南宋时才渐受冷落。她肇启于北宋王祜、王旦父子。 王祜,乃宋太祖赵匡胤近臣,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知制诰、户部员外郎、潞州知州,众皆望以为相,但因力保符彦卿无罪而失宠于宋太祖,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毕州后又入朝为兵部侍郎,时居国都开封仁和(东)门外,取《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庭院中亲手植槐三棵,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果然子孙一个个官高爵显:长子王懿,进士及第,曾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次子王旦,进士及弟,景德年间荣登相位;三子王旭虽未中进士却有经纬之才,真宗赵恒数次要委以重任,均因王旦以“旦在相位,应避嫌”而辞拒,旦死后旭方应宣入朝。于是王祜及其三子誉满朝野,三槐之故名闻天下,并为世人美称为三槐王家,成为历久不衰的望族。元祜六年(1091年)王旦之孙王巩、曾孙王震率族众于王旦家客厅创立宗祠曰“三槐堂”,由苏轼题写匾额悬挂,并撰《三槐堂铭》镌石竖于宗祠院内。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新庐。郁之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七、分支“七老岭” 莒县东心河《王氏族谱》(壬辰年修,即1952年)载:“吾王氏,由周灵王太子晋封于王国而得姓,贵于秦,隆于汉,盛于两晋。惟我东海一支由我汉王陵公之后人隐居云台山麓当路村,延至明洪武2年,迭经兵燹,不得安居,吾祖因避难外出,曾说同时有兄弟七人届日照县七老岭便行分手。”又载:“相传来时由海乘船经日照县,但同时来者吾氏颇多内之兄弟叔侄,想亦甚伙,惟有一古迹可证,名曰七老岭,是兄弟分手处也。”赣榆大兴庄《王氏族谱》序载:“始祖朐阳(即海州)当路村人也,洪武二年避倭寇之乱,兄弟同迁者七人”,莒北小河王《王氏族谱》跋载:“先世世居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于明洪武二年迁至诸城南乡七老岭,兄弟七人自此分手。”日照龙泉官庄有“洪武年间七兄弟为避红头苍蝇自当路出,至七袄岭分手”之说。莒县清道光三年(1823年)《城阳东海山旺庞庄王氏族谱》序载,“莒邑王氏东来居多,当红巾祸起,十八村祸乱方殷,居其间者率争先徙族奔流于莒。” 元朝末期,因朝廷增加赋役,滥发纸币,加之连年灾荒,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趁元朝征发15万民工修黄河之机,于1315年聚众三千,开始了红巾军起义,至1367年统一了江南。之后北伐中原,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洪武二年,红巾军已不复存在,况连云港距南京百公里左右,不可能朝廷亦不容忍在距京都较近的地区有红巾军残部活动,因此,个人认为“七老岭”分支之七兄弟为避红巾军而离当路之说应为不妥,大兴庄《王氏族谱》“避倭寇”之说与史实相符。1369年,在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部分浪人、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这些人被称为“倭寇”。当路村近海临港,美丽富饶,是当时被掠夺的理想地之一。因不堪遭受倭寇的不断侵扰,当路王伯敬等七兄弟即行外迁,另觅生计之安定场所。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仅于1937年侵略中国,殃及“七老岭”七兄弟后裔所生存的鲁东南和苏北大地,而且早在600多年前就开始掠夺我国沿海地区,致使我之祖先背井离乡,其罪行罄竹难书,此民族大恨,王氏子孙定当铭记不忘。 1369年秋末冬初,当路王氏王伯敬、王伯政、王明、王亮、王玉、王良臣、王义臣兄弟七人携妻室儿女自当路海口乘船外逃,至日照夹仓口岸停船登陆,自此开始了艰难的迁徙之路。行至七老岭,人生地昧,举目无亲,生活无着,在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危难之时,其兄伯敬提议,7家当自此分手,各寻田庄,各觅生计。弟兄七人抱头痛哭一场,将母亲遗物一件—棉袄撕破,各藏一块,相约为日后子孙们相见认宗的信物,一步三回头,满含热泪的四散而去,各谋生路。伯敬公、伯政公顺原路回返,出日照后,至赣榆县海头,伯敬公即住兴庄铺灶产晒盐,伯政公则在离兴庄北近30里的垒墩业庄田;明、亮、玉和良臣、义臣公则散居山东青沂(即日照、胶南、诸城、莒县、五莲、沂水一带)各地,详情待考。
最后,录流传于莒北地区的咏七老岭诗一首,以飨读者:
大明洪武二年兴,兵燹怆惶迁奴丁。
红巾将士雷声吼,各携老幼快如风。
海州行至七老岭,同胞七人纷泪横。
春露秋霜重相会,诗词为先指血宗。
(文中内容诚望商榷。Email:wangtl99@yahoo.com.cn)
三槐王氏分支概况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或琅琊王氏)的一衍派。最新统计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四海内外,提及“三槐堂”,众多三槐后裔倍感荣耀。。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 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歧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莘县王氏
莘县的三槐王氏系王练任莘县尉时从太原迁来,五世后王言任黎阳令时正式定居.其主要居住地是群贤堡和王化两个村。王言之孙王祜在朝中为官,家居开封,手植三槐于庭,并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王祜次子王旦于宋真宗时期登上相位,名噪一时,从而实现了乃父的预言。“三槐王氏”望族由此形成,并随着其子孙后代的迭居要职而闻名朝野。王旦卒后始葬于开封新里乡,并建王氏宗祠三槐堂于东门外。后迁葬祖籍莘县群贤堡(曾名套庙王),宗祠亦以“三槐堂”命名。群贤堡的王旦墓和三槐堂圮毁后,莘县县令蒋克家于明万历末年在县城内重建三槐堂。县城内的三槐堂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三槐王氏后裔于1991年在群贤堡村东再造王旦墓,并重立墓碑。
群贤堡与王化,村分两处,族同一脉,皆为三槐王氏嫡系真传,是莘县三槐王氏后裔的集中居住地。莘县的三槐王氏传人多以务农为主,读书者不少,但做官者不多。明初王贡服曾任给事中,这是目前所知此地三槐王氏后人担任过的最高职务。后人虽没能像先祖王旦那样飞黄腾达,但勤俭敦厚的三槐家风却相沿不衰。现在,莘县一带的三槐后裔散居于本县群贤堡、王化、董王庄、前高庙、赵王庄、黄河、郝庄、王楼、三门、沙窝、南阳与周边县市的十几个村庄,彼此之间仍经常联系,亲如一家。前高庙一支本系元代战乱时由中原避居山西,明末大移民时又由山西迁回莘县,其明代谱系虽与王化村难以直接接续,但在宋辽金元时期,却是同一支脉。上个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莘县王化的三槐王氏部分族人由于种种原因陆续迁至黑龙江省的尚志、一面坡、穆棱等地定居,总人口现已有一千多人,尤以穆棱县的河北村为多,故此村又名“新王化”。莘县三槐王氏本有族谱,可惜毁于十年浩劫。近年来虽也修了新谱,但较久远的事情就很难确切理清了。王化和前高庙村发现过几方明代的墓志铭,然多系明嘉靖年间刻石,距今不足五百年,所述也仅限上一、二代之事略。
1991年,居于鲁西的三槐王氏后裔曾集资重建王旦墓,并立墓碑一通。2003年末,莘城镇党委政府进行专门研究,现场办公,指定专人帮助群贤堡村开展祖墓重建工作。占地30多亩的陵园区已经划定,王言、王彻、王祜、王旦的墓址也在聊城市文物局的帮助下探到,一些配套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也逐步启动。与此同时,经有关部门批准,“群贤堡”村名也得以恢复。三槐故里和三槐祖陵的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整理三槐宗族资料为宗旨的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已于2003年12月26日成立,《三槐文化》会刊也已创刊,莘县的三槐文化热已初步形成。
三沙王氏
三沙王氏居于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是三槐王氏南渡后形成的较大嫡传支系。王旦之孙王巩,仕宋为宗正丞。王巩之子王皋,曾任殿帅府太尉。南宋建炎三年(1129),王皋携家随从孟太后南渡,定居于姑苏(今苏州)荻川。王皋南渡时,牢记曾祖王旦关于“凡我子孙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诲,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牒装了数车,一起南运。后来见南宋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王皋弃官归田,闲居于荻川,是为三沙王氏的始迁祖。王皋有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曾受封为太尉。其子孙迁往昆山之东沙,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常熟一带,遂成为东口沙支系。次子王书,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孙散居于泰州、兰陵一带,形成中沙支系。三子王诗,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游历,后定居于无锡西沙白龙山下,被称为西沙支系。三沙王氏之说至此形成。
三沙王氏均极重视族谱续修。元代,进士王允和首次编成《三沙全谱》。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总谱》,隆庆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谱》。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传芳谱》,其后又多次续修。东、中、西沙,亦各有谱,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个大支系。据清光绪年间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谱》记载,东沙王氏共有81个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个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个分支,三沙合计共有290个分支,堪称三槐余脉中的一个大家族。
尚儒王氏
尚儒王氏居于浙江省长兴县尚儒村,是三沙王氏之中沙王氏的一个分支。
中沙王氏传人王宣之子王奇瑞见尚儒松竹茂密,山水清秀,环境幽雅,风光宜人,遂于元朝末年携家迁居于此,成为尚儒王氏的始迁祖。尚儒王氏族人谨遵祖训,勤耕读,尚节俭,人口繁衍很快。尚儒王氏族人十分注重谱牒纂修。因历经战乱,家乘遭劫,仅余断简残篇,若存若亡,难以稽考。尚儒王氏传人王一祥、王一瑞曾“网罗散失,寻释旧闻,手录年表”,务求寻根溯源,理清世系。经过艰辛劳动,终于编成《尚儒王氏宗谱》,然未及刊刻。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曾任河南郑州牧的尚儒王氏传人王省才筹资将宗谱付梓。嘉庆二十二年(1871),宗谱曾经续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人王彩远主持重修《尚儒王氏宗谱》。这次重修十分严谨,尊重旧谱内容,不敢妄加穿凿。只是续旧谱之无,补旧谱之缺,实者传实,疑者存疑,务求确切可信。咸丰年间曾再次重修,但因太平天国战事而中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曾欲修编三沙合谱,因遇日寇侵华,不得不改而续修《尚儒王氏宗谱》。民国二十八年(1939),尚儒王氏传人王家基等会同东沙王氏代表,在汇集先辈原谱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沙及尚儒王氏的发展进行了广泛调查,据以编成《尚儒王氏宗谱》。此谱将王姓之源追溯至后稷,时间跨度达4000多年。谱中还收入了苏轼、欧阳修、岳飞、蔡元定、许衡等名人为三槐王氏撰写的序、跋、铭等和王旦所写的《启后录》,内容极为丰富,这在三槐王氏各类宗谱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多数地方的族谱被作为“四旧”毁掉,尚儒王氏的宗谱却被有识之士苦心珍藏下来。对于后来的三槐文化研究开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昆山王氏
昆山(今属江苏省)王氏的始迁祖王玄,系王旦三弟王旭的三子。王玄,字吉夫,宋真宗时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遂落籍昆山世称“昆山王氏”。王玄生子王制,王制生子王申,王申生子王亿。王亿生子王葆,宋宣和六年(1124)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王葆生子王嘉宾,王嘉宾生子王绍科,王绍科生子王尚质。
昆山王氏第十三代传人王逊,明初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王逊之子王复,亦为进士出身,官至南京监察御史。王复生子王敏,王敏生子王银。王银生子王同祖,进士出身。王同祖生子王法,王法生子王炳睿,明万历举人,曾任济南府同知。王同祖曾草创昆山《王氏世谱》,至其孙王在公时才编纂完成。
美国电脑大王王安的祖上就是从昆山迁出的。
江左王氏
江左王氏聚居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江宁县禄口镇曹村(原名山阴村),因其位于长江北岸,故有是称。亦有称“秦淮王氏”或“江宁王氏”者。
山阴村地处铜山之东,石山之西,南临溧水河,水泽环绕,风光独特。
据本地族谱记载,秦淮江左王氏的先祖是晋代的王徽之。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官至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王徽之弟兄看中建康(今南京市)道德乡山阴村山清水秀,与东晋名相谢安一起在此建造别墅。晋元熙元年(419),王徽之 免职后避居于此,此别墅变为住宅。南宋末年,王祜之兄王混的十九代孙王文炳因不畏权贵被罢官后,曾在山阴村居住,并重修王氏宗谱,起建三槐堂,子孙遂在此繁衍,最终形成了江左王氏支系。
鄞县王氏
鄞县(今属浙江省)王氏始迁祖王仰,系王旦之兄王懿的玄孙,王震次子。王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南宋建炎年间随宋室南渡,避居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王仰之子王从居于鄞县桃源乡,另有一支居于该县上王乡。
会稽王氏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王氏的始迁祖王然是王旦玄孙,王巩之孙。南宋初年,王然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事,致仕后遂定居于会稽五云乡。明南京兵部尚书王元敬、陕西按察使王元春都是会稽王氏后裔。
阳山王氏
阳山(今属江苏省苏州市)王氏的始迁祖是王伦长子王述。王伦被害于金国后,王述与其堂兄王遵冒险北行,将乃父尸骨自河间(今属河北省)运回,葬于苏州阳山,一家人遂定居于此。
余姚王氏
余姚(今属浙江省)王氏的始迁祖是王旦之弟王旭的玄孙王俣。王俣系北宋进士,曾任明州知州、工部尚书。其家先从开封徙居河南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南宋建炎初随宋室南迁,定居于浙江余姚。
余姚王姓各支派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王阳明所属的秘图王氏。迁姚始祖王季,号质庵,宋末元初自上虞县达溪迁居余姚县城秘图山旁,王阳明为其十世孙。宗祠位于秘图山后,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辟为柴行街小学。“文革”时,王阳明后人为避祸,亲手将《姚江秘图王氏宗谱》偷偷烧毁,令人叹息不已。
与秘图王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始迁祖王怀,字居安,号养静,系王阳明从叔。其父王豪自余姚县城迁居宁波郡城凉风冈,至明成化年间,王怀复迁四明乡上菁李家塔(今属鹿亭乡),号“孝义堂”。今存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修本《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全四册,藏海宁市图书馆。此派王氏实为秘图王氏分支,宗谱内保存了大量有关王阳明的文献资料,聊以弥补秘图王氏宗谱缺失之憾。
余姚境内其他王姓支派主要还有:上塘王氏,迁姚始祖王寰,南宋时自会稽县徐家渡村迁居余姚县兰风乡上塘村(今属黄家埠镇),号“嗣槐堂”。今存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修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全八册,藏浙江图书馆。
开元王氏,迁姚始祖王明三,元初自上海县十七都复迁余姚县开元乡八愣柱村(今属马渚镇),号“存本堂”。今存清光绪二十九(1903)一修本《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全四册,藏市文保所。
官人宅王氏,迁姚始祖王俣,南宋建炎年间自河南宛邱迁居余姚县城东,四子王达,字致通,再迁孝义乡眉塘官人宅(今属慈溪市周巷镇),号“三槐堂”。今存民国二年(1913)十修本《余姚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残七册,藏泗门看云楼。
双雁王氏,迁姚始祖王文宇,明代自临安县迁居余姚县上王村(今属梨洲街道),清乾隆年间,王文宇裔孙王思明,字元臣,再迁双雁乡西周畈村(今属兰江街道),号“绳武堂”。今存清同治三年(1864)二修本《姚江双雁乡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芦山上宅派王氏,始迁祖王奕,字生仪,宋代自萧山县连山村迁居剡县十七都(今属四明山镇),号“树滋堂”。今存清同治七年(1868)四修本《芦山上宅派王氏宗谱》全四册,藏泗门看云楼。
中村王氏,迁姚始祖王尽克,元初自会稽县八郑村迁居余姚县四明乡中村(今属鹿亭乡)。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七修本《王氏宗谱》全四册,藏上虞市图书馆。
臧墅王氏,迁姚始祖王公达,明末自上虞县梁山迁居余姚县云楼乡臧墅湖村(今属马渚镇)。今存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修本《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兰风王氏,迁姚始祖王邈,字思明,居兰风乡坝里村(今属黄家埠镇),号“思明堂”。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一修本《余姚兰风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箭山王氏,始迁祖王兆吉,字子伦,自上虞孙家闸迁居同邑箭山(今属余姚市梁弄镇),号“三槐堂”。今存民国二年(1913)二修本《箭山王氏宗谱》全二册,由当地村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