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王姓分支表完整图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05:50:46

曹县王氏

曹县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曹县县城西南五里水涸村。

曹县王氏系三槐之裔,上代传承情况不详。据该地家谱资料记述,本支系的始迁祖为王茂。

王茂,字伯昌,别号东村,元末进士历任台谏、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光禄大夫,乃明朝功臣刘伯温故交。其父曾携家在曹县为官,父死后王茂便定居于此。其二弟王萱,字仕元,后来流寓江西骛源,成为婺源支系的始迁祖;三弟王华,后来移居浙江会稽,成为会稽支系的始迁祖。王茂死后葬于曹县故里。其子王兰曾任武关巡检,孙王殉官至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宁夏巡抚。

曹县王氏族中,先后出了王茂、王珣、王崇仁、王崇文、王崇献、王崇俭六位进士,其中王殉与其四个儿子被称为“父子五进士”。王崇文、王崇献兄弟二人皆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故曹县王氏宗祠中有这样的楹联:

父子进士常享五桂府

兄弟翰林只有三槐家。

英村王氏

英村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城南大英村。据族谱记载,英村王氏本为明朝初年居于新江旧路山右郡(今属湖北省松滋市)之青箱王氏,嘉靖年间族人王静轩进士及第,初任诸城学政,再迁济州学政,生子王芳,生员。长孙王文成,赐进士出身。传说三王文成外出游览,见一寺封锁甚固。开门察看,见一僧坐化龛中,壁上有诗曰:“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原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知禅林不坏身。”王文成始悟自身乃王守仁再世,遂建塔葬之。其家居于济州吉市口。王文成之弟王德成迁至巨野县城南三里大英村,由此繁衍至今。族谱中明言,英村王氏乃“三槐世系”。

王素后裔所形成的分支

余杭王氏 王素四子王巩之子王奇过继给其大哥王厚。王奇生子王倓,王恢生子王道。王道于南北宋之交徙居余杭(今属浙江省),形成余杭王氏家族。

山阴王氏 王恢次子王随徙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形成山阴王氏家族。

铅山王氏 王素三子王坚生王祉,王祉生王似,王似迁居铅山(今属浙江省),形成铅山王氏家族。

诸暨王氏 王祉次子王倧生王斌,王斌迁居诸暨(今属浙江省),形成诸暨王氏家族。

肃山王氏王倧次子王岁迁居肃山(今山东省莱芜市),形成肃山王氏家族。

洞庭王氏王素四子王巩次子王时生王华,王华生王焞,王焞迁居洞庭(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形成洞庭王氏家族。

萧山王氏王华次子王性迁居萧山(今属浙江省),形成萧山王氏家族。

金华王氏 王华三子王度迁居金华(今属浙江省),形成金华王氏家族。

湖北王氏 王华三子王志迁居金华(今属浙江省),形成湖北王氏家族。

炮车王氏

炮车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苏省邳州市。据有关资料记载,炮车王氏是王旦三弟王旭后裔。明洪武三年(1370),该支系从山西洪洞县移至山东南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鲁南支系第九代传人三灵率五子南迁,其二子王天宏在邳州炮车定居,遂为炮车王氏始迁祖。

萧县王氏

萧县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萧县。据该地旧谱记载,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首领韩林儿自称“小明王”,率部在黄河流域*富济贫。居于山东临沂的三槐后裔兄弟八人家境较富,怕被洗劫,遂携家南迁,路过江苏的丰县、沛县时留下三人,其余有的去了河南商丘,有的去了江苏苏州。年龄最小的老八在当时的徐州府萧县定居下来,至今已繁衍七万之众,居住在萧县的160多个村庄。另有甘肃天水、山东成武、河南上蔡三大分支。该支系的明代宗谱毁于明末农民起义,现存最早的族谱纂修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海曲王氏

海曲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据旧谱记载,大约在宋元之交,有三槐王氏兄弟七人为避战乱逃离中原,奔向海边谋生。在一处山岭上,七兄弟分手时撕破一件棉袄,各执一块,以便日后相认。此山后被称作“七袄岭”。七兄弟之一后来定居江苏东海。明代战乱时,东海王氏又有兄弟五人外迁,其中一支定居于日照东港袁家庄,即为海曲王氏始迁祖。另有两人分别居于圈村和三庄镇龙泉官庄。该分支的祖茔已淹没于日照水库中。海曲王氏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咸丰七年(1857)、光绪十七年(1891)先后修谱,但三谱均毁于“文革”,仅宣统元年(1909)及民国三十八年(1949)谱本尚存。

前坡王氏

据该族旧谱记载,其始祖原居于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当路村。元末明初,为避倭寇之乱,七兄弟同时外迁,伯敬迁居兴庄,伯政迁居垒墩,其他明、亮、玉、良臣、义臣分别散居于山东青、沂等地。兄弟七人在一山分手,拆开母亲的棉袄各执一块作为日后认宗信物。前坡王氏的始祖卜居于山东莒县之西北乡前满堂坡庄,故有是称。因其在分袄时分到的是大襟,故又称“大襟王”。清同治元年(1862),该村被捻军烧毁,十二世传人王省三置家财于不顾,背着家谱逃到离村20里的雪山,方使旧谱得以保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省三又亲自主持续修家谱。

据说,当路村村名形成于西汉。王熙七世孙、时任河南京兆尹的王尊愤于时局混乱,遂由沛迁琅邪,居于云台山,因祖训中有“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之语,遂定名“当路村”。当路村王氏后人多在外为官者,王褒、王祜皆其衍派。在后来的多次战乱中,有许多三槐后裔迁回当路村,继而再由当路村移居他处。

明万历年间,前坡王氏族人王明鹤曾任两广总兵,官居一品,敕令在故里建造祠堂,享受岁祀。王明鹤曾主持修纂族谱,因谱上盖有将军铜印,故又称“铜谱”。“文革”中,族谱被烧,王明鹤墓被毁。

除前坡王氏外,自当路村外迁的三槐王氏后裔聚居地还有诸城市的大北杏村、五莲县的张仙庄、岚山的王家庄、江苏省赣榆县的大兴庄。中共一大代表、山东中共党组织创始人王尽美就是诸城市大北杏村人。据初步统计,聚居于该地区的三槐王后裔已逾20万人。

濮阳王氏

濮阳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濮阳市高新区、华龙区、马呼屯,濮阳县拓桑树、文寨、南河沟、掘地,清丰县永固集,内黄县夹河等地,始迁祖为王天佑,目前总人口已达3000多人,明朝初年,王天佑为山西省平阳府(今临汾市)洪洞县大王庄人,岁贡生,洪武十一年(1378)选授直隶省大名府开州(今濮阳)吏目,代掌州印,遂携眷定居于新安里七甲铁邱村(今濮阳市高新区)。后逐渐播迁至邻近各县及河北省的一些地区。

濮阳三槐王氏原有谱牒,但已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失去。清康熙八年(1669)曾再次修谱,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茂林续修族谱,今只有乾隆年间所修谱本存。家祠原名“槐滋堂”,乾隆年间改为“兴槐堂”。濮阳王氏十四世传人王泽葵家中曾供有宋文正公王旦影像一轴,统族尊拜。

清乾隆二十九年,王茂林拟定的濮阳三槐王氏十五至三十四世的行辈排序为:

善身图得力,抚怀多流连。

平心著久计,惟在恪崇先。

黄不城王氏

黄不城王氏聚居地在今江苏省新沂市黄柏城。据族谱记载,该支系属三槐堂宗族,乃宋相王旦所传,原居于山西太原,宋末元初为躲避战乱,迁至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定居,村名“小王庄”。明朝末年,倭寇入侵,清兵南下,族人王天成率家人逃荒至巴山西南七里处安家,以茅草围宅,名曰“黄草城”,继尔改名“黄不城”。后人在村东北植松柏成林,最终定村名为“黄柏城”,相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滕州王氏

滕州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大李楼村一带,包括古石、康留、东邵桥、石庙、南沙河、级索、大乌等村庄,山东省微山县、枣庄市、峄县及江苏省丰县、沛县的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据当地族谱记载,该支系的始迁时间在北宋景德元年(1004),当时辽兵南侵,战火燃至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逼近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为避兵乱,王旦之兄王懿的家人东迁至滕地,建房安家。建房取土成坑,方圆数亩,遂呼村名为“王坑”。后王姓人渐趋分散,丘姓户众,便更村名为“丘疃”。明弘治年间,李姓由山西迁此。清代李姓人建楼高大,远近知名,人遂以“大李楼”呼之。村中曾于宋代建三槐堂。元初为避兵燹,一度改为泰山圣母庙。明清复名三槐堂,并曾四次重修,现基本完好。有诗赞曰:

其一:

王氏祠堂历千秋,芳名充盈霭光留。

功成乾兴褒封重,迹重宋时德范优。

三槐荫里呜祥鸟,青松影中舞佳鸦。

几番乡场惊天地,泰山圣母座白头。

其二:

翠花碧草绕祠堂,不比三槐最清香。

月满枝头影独秀,日晴树下荫更凉。

培植不辞千年苦,得豆永享万世光。

隐恨深秋霜来早,摧散青叶海外扬。

来源:网络


三衢王氏

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王氏的始迁祖是王素的后代王珉,于南宋初年由河南开封迁居于浙江三衢。

平江王氏

平江(今属湖南省)王氏的始迁祖王孟举系王旭之子王质的后代。王质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家居于平江县南四十里王家坊。王质离任时,携部分家人离去,有一支后裔留居于平江。这支王氏后裔曾一度改姓羊,村名亦改为羊家坊。南宋绍兴年间,王孟举首倡恢复王姓,并被公认为平江王氏的肇基始祖。但所居地仍称羊家坊。

珩坑王氏

珩坑王氏亦称南靖(今属福建省)王氏。元至正年间,三槐王氏的一支由北方迁居江苏太仓,明末由太仓移居福建龙溪珩坑村,再迁至福建南靖。该支王氏入闽的始迁祖是王宣正。王宣正子王敬峰于明崇祯年间迁居于南靖县山边村,王敬峰之子再迁至广东揭阳之普宁,从而形成了揭阳分支。

泰国河内王氏

泰国河内王氏是珩坑王氏的一个分支。清朝初年,珩坑王氏传人王季义之孙王弘毅从广东揭阳出海赴泰国经商,定居于泰国揭西县河内乡,人称“河内王氏”。河内王氏今已繁衍9代,总人达1.2万多人。1985年后,河内王氏曾组团回国寻根,先后在广东、福建和山西太原找到了先祖迁徙的证据,使中断数百年的宗亲联系终于得到接续。南京、南靖、泰国的王氏后裔至今仍保存着写有“三槐堂.王府”字样的金字灯笼,这是该支王氏属三槐支系的有力物证。

小沙庄王氏

小沙庄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镇南庄村一带,该族系三沙王氏之西沙王氏的支派,始迁祖为西沙王氏一世祖王诗(字吾曾)的十六世孙王继。

明永乐年间(十五世纪初),王继从宜兴塔山迁至江阴小沙庄.其子王良、王方再迁至西维常。传至八世,王性侯迁居东维常,九世王心弈迁至小王家村,十一世王舜兆迁至邵家圩,支系渐趋丰广。

明末,小沙庄王氏旧有谱牒毁于战乱。王继的十三世孙王世宗、王世贞于清嘉庆年间初纂宗谱。十四世孙王登存、王守仁续编之,时在清咸丰十年(1860)。80多年后的1948年,王祖尊等再修宗谱。又过了半个世纪,十七世孙王洪勋发起续修宗谱,于1999年春告竣.

桃源王氏

桃源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苏省泗阳县。该族宗谱中有“籍隶桃源,宅卜崇河,堂号三槐”之句,故知其为三槐王氏支系。元代,王启后迁居扬州府宝应县。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其后人王古敦、王连敦、王辉敦率家人迁至桃园,居于崇河乡。桃源王氏曾六次修谱,其中第一次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十世孙王曾蘧主修;第二次在清康熙五年(1666),由十五世孙王洁主修;第三次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十八世孙王维屏主修。

盐城王氏

盐城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始迁祖王大海,原居于姑苏吴门(今属苏州市沧浪区)。王大海有五子,名字分别为贵一、贵二、贵三、贵四、贵五。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命徐达率军攻克姑苏城,居民纷纷外迁。王大海命贵四、贵五留守故居,自己带贵一、贵二、贵三迁往盐城。王贵一居于郭家庄西牌楼,王贵二居于上冈北乡瓦屋庄,王贵三居于楼王庄。其后代不断播迁,居住范围渐广,除盐都县外,宝应、丹阳、仪征等地亦有其传人居住。盐城王氏曾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雍正二年(1724)、民国十九年(1930)多次修谱。

潜山王氏

潜山王氏的聚居地在安徽省潜山县。据清康熙年间所修宗谱记述,该支派系太原王霸之脉,三槐王祜之后。随宋室南迁鄱阳,数传至王省、王源。王源由鄱阳迁潜山。后人王本恕携带宗谱远涉,人和谱籍均不知去向。因而这一支系的具体传承情况已很难理清。

沭阳王氏

沭阳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苏省沭阳县。据该支派宗谱记载,其祖可溯至王祜、王旦,因而向以“三槐堂”为号,以“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为宗祠楹联。沭阳王氏本居金陵。明代中叶,王景华自金陵迁至沭阳东乡硕项湖之滨,是为沭阳王氏始迁祖。其兄王景茂仍留居金陵。至清末,沭阳王氏已发展至十余个村落。王景华共生六子,墓丘今尚存焉。六世祖王永治,考授御史职,墓前翁仲、石门仍在。沭阳王氏曾四次修谱,其中第三次修谱是由居于台湾的十四世裔王锡康和十五世裔王世焕协助完成的。

开沙王氏

开沙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开沙王氏系王伦之后。南宋末年,三一公与族属南迁,侨寓淮扬柳巷,形成柳巷王氏分支。元末,伏七公迁至开沙、乃为开沙王氏始迁之祖。开沙王氏宗谱经多次修纂,日臻完善。本世纪之初,族人王珏再修家乘。

冕宁王氏

冕宁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冕宁县石龙乡王二堡。

冕宁王氏的始迁时间是明朝初年,始迁祖名叫王弘道。洪武年间,王弘道在河南祥符县(今属开封市)做官,后奉旨敕赐旗驿将军,随带小军10名至宁。番卫(行政区划为冕宁县)镇守地方,逝世后安葬于大牛晃塘,子孙遂定居于此,繁衍成为三槐王的一个支系。

王弘道之子原名王二,在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应试时署名“王二官”,后任下四所(今石龙到泸沽一带)所官,遂落业于此,地名也因此改称“王二堡”。

冕宁王氏繁衍很快,居住地也迅速扩大。从王弘道至今,已传二十一代。从第九代开始建立统一字辈,其辈序为:

世廷今泽大 元兴国仕开

映登逢维锡 志远永宗槐

大约在清朝中叶,王元麟首建三槐祠,并被公推为祠长,族人给他的赠匾是“功冠槐堂”,三槐祠门匾上书“派衍三槐”四字。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祠堂朽坏,族人王仕汉、王仕赵等人发起,建成一座三开间二层楼房,大门上嵌“三槐祠”三字,二层中堂供奉王氏始祖牌位,其他房间为石龙镇中心小学所用。

筠连王氏

筠连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筠连县筠连、双腾、武德、蒿坝等乡镇,明末清初分别由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今属湖北)、宝庆府邵阳县(今属湖南)、苏州府太仓县(今属江苏)迁来,始迁祖分别为王知贵、王思龙、王曰亮。其中武德一支的字辈排列为:

思孟金应国 绍仁玉明中

成家启大道 元庆一本通

射洪王氏

射洪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射洪县。该支系的族谱中以“槐荫发祥,湖广进川”八字概括了本族的历史渊源。明清之交,湖广居民大量西迁入川,射洪王氏即在迁移者之中。该支系以“耕读为本,诗书传家,文武兼修,自食其力”自许,数百年来人丁兴旺,家风纯正,虽无叱咤风云人物,亦多有在外为官者。宗族中老幼皆知的字辈排序为:

国之善效 恒志家成

齐朝学燕 有相龙廷

槐树仕义 德富光明

永远安邦 益正太平

梓潼王氏

梓潼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漳县,始迁祖王者弼(懋泰),明末清初自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今属湖北)迁来。王者弼生三子,分居于王河碥、澄金寺、栖隐寺一带,形成三个分支。王河碥分支的字辈排列为:

者维天谟秉 文映元国汝

崇作朝正子 富贵永延长

高县王氏

高县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始迁祖王缘睃,明末清初自衡州府衡阳县(今属湖南)迁来,该支系的字辈排列为:

万仲得如贵 文湖崇祖宗

福缘添锦绣 道本在中庸

士习先行孝 官箴尚协恭

世承诗礼训 家绍晋齐封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王姓分支表完整图(9)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王姓分支表完整图(10)

【三槐堂当路王氏向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赠送族谱】12月6日上午,市民俗博物馆举行三槐堂当路王氏向民俗博物馆赠送《东海当路王氏族谱》仪式。据悉,当前连云港市申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路王氏宗祠于2018年11月获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东海当路王氏宗谱》被省市博物馆收藏。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王姓分支表完整图(11)

东海当路王氏宗谱总目录

  

第一卷
一 前言
二 凡例
三 祭文
四 序言
五 祖训
六 东海当路王氏族人守则
七 东海当路王氏源流
八 恩荣
九 里居
十 宗祠
十一 丘墓
十二 艺文
十三 稽考
十四 黄帝世系
十五 太子晋世系
十六 东海当路王氏世系
十七 玘公长房(谦)世系
十八 玘公二房(证)世系
十九 玘公三房(让)世系
二十 玘公四房(议)世系
第二卷
一 玘公五房(谏)长支(景)灌南大北租地朝元公世系
二 玘公五房(谏)二支(昂)世系索引
东海石榴杨圩玉龙公世系
当路玉时公世系
当路玉年公世系
当路玉春公世系
赣榆大京公世系
赣榆罗阳墩尚大运公世系
当路大绍公世系
东海县房山林幢灌云县穆圩葛庄大有公世系
当路大本世系
赣榆埠上石门头东海县石良河启俸公世系
东海县黄川下河套启敬公世系
三 玘公五房(谏)三支(昇)世系索引
赣榆罗阳东辛农场启中公世系
第三卷
一 玘公五房(谏)四支(昞)世系索引
灌云侍沟五山头启远公世系
灌云伊山神仙洞启怀公世系
灌云穆圩王庄晔公世系
沭阳西圩湾大金公世系
赣榆厉庄尖岭玉秉公世系
东海县山左口大王庄袭公世系
山东莒南相沟王家三义口卿公世系
东海县石榴孔岭临祥公世系
二 玘公五房(谏)五支(杲)世系索引
沭阳周车必守公世系
赣榆罗阳南大沙必宁公世系
东海县石榴讲习玉珍公世系
沭阳华冲丁庄君实公世系
灌去白蚬克仁公世系
东海县横沟甘吉汪芳公世系
东海县青湖王朱周弘基公世系
连云港猴嘴来徐公世系
三 山东诸城七吉东武彦明公世系
四 东海县南辰王朱樊璋公世系
五 连云港海州区新坝后堆九鼎公世系
六 山东临沭利城献金公世系
七 山东临沭白莲峪王氏—灌云龙苴继爱公世系
八 当路归公十四代世系存稿
第四卷
一 赣榆兴庄伯敬公世系
二 赣榆垒墩伯政公世系
第五卷
一 郯城珩头乾公世系
二 郯城王桥坤公世系
三 人物
四 评传年谱
五 贤祖懿行
六 新续三十二个辈序用字
七 辈序对照表
八 领谱字号
九 修谱记事
十 跋
十一 附录
十二 后记

东海当路王氏源流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评论《唐书-宰相世系表》时认为,包括唐代多位首辅在内的世家牒谱,多数存在“记近事则有征,溯远胄则多舛”的瑕疵,主要原因是“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这个观点除了在忽视宗谱的民俗学特征方面存在偏颇之外,大抵是精当中肯的。

推究东海当路王氏的源流亦未敢轻言精详,只能依据比较可靠的史料叙其大略。

东海当路王氏的本源来自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母曰附宝,之祁野,感北斗而孕,生黄帝于寿丘,即山东曲阜县东北郊。及长为有熊国君,后统一北方,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因其生活于姬水,又改公孙为姬姓。

黄帝传玄嚣,三传而至后稷,为西周始祖。十四传而至文王姬昌,于渭水姜尚,部落大盛,至武王姬发终灭商而建西周,京于镐。十传而至幽王宫湟,国势大衰,再传平王宜臼,乃迁都洛阳,是为东周。十一传至灵王泄心,初立太子晋为储君,因其直谏废为庶人,由其弟姬贵嗣为景王。

姬晋后裔宗敬,官至东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潜夫论-志氏姓》载,宗敬“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其时已届春秋战国。宗敬十四传而至王元,秦际入仕,频阳高第,其孙翦、曾孙贲、玄孙离为大将终灭六国。王元之子(虫蜀),(虫蜀)生子熙。熙公秦末仕于南阳,为郡尉、寻因不满暴秦苛政而去官避居彭城,遂占籍沛县。熙公为东海当路王氏一世祖。

熙子陵公,初为沛邑豪士,秦末大乱,西入南阳,凭借乃父郡尉宿望及高第名专用聚众数千人。刘邦还击项羽,陵以其兵属之从定天下,因功于汉高元年八月甲子封安国侯,食邑五千户。惠帝即位遵高祖之嘱迁陵 为右丞相,家于长安。汉高二十一年,陵公卒,其子忌于高后八年嗣袭哀侯,子斿孙辟方俱袭侯爵。辟方生二子,长定次乘。定于元狩二年袭侯爵,元鼎五年坐酌金免,因惧祸离京北上,游于燕幽之间,后其弟长安公乘,襄昭复其家,定公进退失据竟占籍涿州高阳,寻卒。定子尊,字子赣,少孤,家贫不能立,为人牧羊。及长博学通史,太守除为辅书佐,后为美阳令。元帝幸雍地,以尊为高第之后擢为安定太守,迁益州刺史,寻荐为东平王相,因直谏不容于王被免为庶人。后大将军王凤奏请尊为司隶校尉,又改任京兆尹,由于触犯权贵再度免官。尊乃游历天下,至东海郡朐县,采山钓水,见雅景可观,以为后世必出人杰,顿萌云栖之志,遂筑庐卜居于山阿,此地即后之云台山当路村。未几,成帝沸于民意,又起尊为徐州刺史。后卒于东郡太守任上。尊子仲入仕京兆尹,不久免官,深以为宦海险恶,乃遵父嘱举家避居东海朐县,遂占籍于此。当路王氏向奉尊公为东海开基祖。传五世,子孙日繁,分居于东海诸县。王魁之玄孙翼,生子超,超生朗,为十四世。朗以经学入仕,东汉末为会稽太守,入曹魏为大司徒。其子肃继家学入晋为卫将军,生女元姬,嫁文帝司马昭,生武帝,封文明皇太后,其兄弟八人俱跻仕封爵,东海王氏遂成名门而开一代新派,显贵两晋数百年。

肃之子虔,生隆,隆生景,景生雅,雅生准之,准子生僧修,为二十二世祖,祖孙俱仕宦。僧修六传至福畴,福畴七传至锦,为三十六世。锦生言,任黎阳令,占籍大名莘县。言子彻,后唐五代同光年间状元,官左拾遗。彻子祜,宋太祖时任监察御史,因直道不容于时,尝于庭中植三槐明志,以为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拜相位列三公,乃以三槐名其祠堂。至此,东海当路王氏始有三槐堂号。

旦公后裔多名公显宦,能世其家,入南宋枝传四方,至元代家声稍减。明中期,当路本支崛起,嫡派后裔规公中举入仕,其孙璟以进士济美。传至五十九世,鸣鹤公以武进士跻仕,以功累迁两广总兵,晋都督世袭侯,万历朝誉为“天下将才第一”,文采武略独步于时。家声播于淮海,子孙均能克绍箕裘。清一代,当路王氏再传嫡派潍县人寿彭公,以状元而抚湖广,清末王氏嫡裔东海朱范得胜公以军功迁江西南赣镇总兵,官极首品,一洗寒素,门楣得以重光。民国以降,当路王氏后裔枝繁叶茂,分居苏北鲁南二十一个县市,支属七十余派,迄今已繁衍至八十代,蔚为茂族,蜚声海内。

(王统葆)

(王恒飞,王统葆,王统岗主编《三槐堂东海当路王氏宗谱》, 2006)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王姓分支表完整图(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