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门有一个谜语,是这么说的:“一棵树,高又高,浑身挂满绿绸条;砍一刀,往下倒,孩子乐得咧嘴笑。”你猜是什么?谜底就是海门的特产芦稷。
芦稷是高粱的一个变种,又称芦粟。在海门的农村,差不多每年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一些,田里的垄沟边,沟滩头,房前,屋后到处都可见。芦稷全身碧绿,叶片长长的,很是飘逸,盛夏芦稷成熟时,个头相当高挑,可达3米多,但它头顶的穗儿扬起黑红黑红的脸盘时,即可食之,其汁水甜而鲜。
清明节前,一些农家就开始在暖棚里培育芦稷苗,秧苗长大后载移到田里,到7月中旬就可砍来食用,这叫早芦稷。中芦稷8月底上市,晚芦稷则在国庆节后陆续上市。与种甘蔗相比,芦稷成本低花时少。从暑日芦稷上市,直至冬前霜降为止,水灵灵的芦稷在农家是就地可取的待客佳品。秋后挖土填藏,冬春时“醉芦稷”吃起来格外鲜洁。 芦稷浑身可用,叶子喂猪羊,根皮作柴火,穗头晾干褪籽后就成为扎扫帚的上等材料。
芦稷穗头制作的扫帚 吃芦稷先要“审”皮(审,海门方言,只用其音),就是将芦稷的顶端咬住,然后将皮与杆分离开来。似篾片般的芦皮很是锋利,吃过芦稷的人几乎都有被芦皮割坏手指流出血的记忆。
“审”皮时,一不小心皮儿就会在手上划开一道口子,渗出殷虹的血来。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在“审”皮时也有讲究,有时“审”到节上不扯掉,只是往下掰,等一节吃完,再把皮还原过来,用线穿好,稍往下一压,便形成了一只灯笼的造型。
夏日的夜晚,浩月当空,正是吃芦稷的良辰。三五个纳凉的人摇着芭蕉,围坐在一起,一边吃芦稷一边述说家常琐事,直说到露水发凉、孩子发困,芦稷嚼得嘴巴发碎。
可以说,在外的海门人无论你走得多远,一到秋九八月,一想到芦稷,想到少时吃芦稷的那种感觉,思乡的情绪会突然涌到前来,不能抑止。海门人你还记得上次什么时候吃的芦稷吗? 来源:掌上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