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前方可变车道!” 最近,南京的车主发现,路上有锯齿状的可变车道变多了。但同时,到底怎么变,部分车主感到“蒙圈”。 下午5点半,南京市车主吴先生走河西大街快到黄山路路口时,突然发现,上午还是直行的中间车道突然变成了“调头”道。调头还是直行?在一串喇叭的催促中,他呆在停车线前犹豫不决。
从2019年设置第一条可变车道以来,南京主城区可变车道、潮汐车道陆续增多,在早晚高峰不少车道可以“变身”,大大缓解了单个路口的拥堵现象。但是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调查发现,像吴先生这样“蒙圈”的车主还是不少,可变车道“不敢走”现象普遍存在。
现状:南京已设多条可变车道
“可变车道”,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交通流量能更改指示方向的车道。外观上,车道内侧画了多条“锯齿状”斜线,有点像趴下的“非”字,在车流量较大时,交警通过路面交通流量可随时变更车道方向,车主可以根据车道上方指示驶入相应车道,及时加大拥堵方向车流的通过量,能够极大缓解重要路段的拥堵程度。 2019年4月4日,南京交警在集庆路集庆门路口东西向启用了全市第一条信号联网可变更车道。2020年在主城区交通流量较大路口进一步推广,目前在内环西线集庆门路口、北京西路宁海路路口、河西大道明基医院门口、广州路虎踞关路口,云龙山路、启迪大街等路口都有了可变车道。
除了可变车道,还有“潮汐车道”
所谓“潮汐车道”,是针对早晚交通流量潮汐现象,在早晚高峰固定时间段更改车道方向。比如早高峰进城多,那进城方向多一股车道,晚高峰出城多,这个车道就变成了出城方向。 2019年1月28日,南京市首条“潮汐车道”在江北新区新华东路正式启用,全长1公里,但是需要交警手动扩展和压缩车道。2020年5月25日,南京首条“智能潮汐车道”正式上线,设在江宁区金盛路至鞭鞍街交叉口,全长60米。中间设电动护栏,到达设定的潮汐时间后会自动移动,并变化方向。
2020年12月22日草场门大街北京西路西口新增“潮汐 可变车道”。2021年1月6日南京市江宁区文心街实施潮汐车道试运行,1月18日后正式运行,并启用电子曝光抓拍。
调查:5分钟内27辆车变道,5辆车闯红灯
可变车道越来越多,实际运行情况如何呢?
1月13日,在早高峰和晚高峰分两个时间段,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前去河西大街明基医院门口可变车道进行一个小时的调查。
河西大街明基医院门口东朝西共设5个车道,中间车道则是可变车道。车道前方设置道路指示牌,注明“前方可变车道”。可变车道两边画了锯齿状白实线。指示灯则是LED屏,正常是直行,随着车流量的变化,信号灯智慧调节,LED屏随之变幻行车信号。
可变车道最“闲”
要调头的车习惯性靠最左边两股车道,一般左边车道挤压了7—8辆车以后,可变车道才陆续有车子开进来。“不敢走”是很多车主的普遍心态。 其中公交车最爱走可变车道,153路、96路等公交车对路况更熟,直奔可变车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