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推开照相馆橱窗旁一侧的玻璃门,迎面是一个长长的柜台,柜台背后的墙上贴着各种照片尺寸的拍摄价格,需要拍什么规格类型的可以咨询坐在柜台后面负责开票的服务员。顾客开好票从右侧的楼梯上去就是摄影棚,摄影棚里面墙壁上镶嵌着一面镜子,镜子下有个架子,上面摆放着木梳、发夹等可以供顾客整理妆容。拍摄前摄影师让你头发弄弄好,衣服整理整理,那时的人也不化妆,个个素面朝天。顾客往往会把原来就已梳好的头发再重新梳理一遍,以确保没有一根乱发。
摄影棚墙上挂有画着各式布景的画布,旁边有绳子,可以拉,每拉一下,画布上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景,有亭台楼阁、有南京路、外滩街景,有开满桃花的园林等,但这些布景一般的人像照是不用的。
当年,我也被大人领着去大众照相馆拍过好几次照。记得拍摄时摄影师让我站到固定的地位,背景是一片白色。摄影师在灯架间穿来穿去,不时调整着每一盏灯的高度和灯光照射的角度,调好灯光的位置后自己便躲进那个取景的照相匣子里,然后把脑袋探出来,挥挥手,要我把头别过去一点再别过来一点,再要求我笑一笑,有时会过来拨弄我脑袋的朝向,让我看着镜头,这让我很不习惯。因为是气囊控制,那摄影师一只手按着气囊快门,只听见“啪”地一下就说好了。我有点紧张,过几天去拿照片,只见照片上的我梳着两根小辫子,辫子上结着蝴蝶结,脸上虽然笑着,但笑容有点尴尬,不过,拿到自己的照片后依然兴奋了好长时间。
照相馆的后门在我们弄堂里,比起气派的前门,后门要小得多,只有一扇简单的木门,从门里进去,就有一架木头扶梯直直地引向楼上,楼梯一侧有一扇小门可以通往前门。楼上有一部分是照相店员工的私人生活空间,因为最好的房间全用来做生意了,起居空间就显得很局促。这一排街面房子的后门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格局。
大众照相馆的西侧是良心服装店,那是一家前店后工场的服装门店。除了为顾客量身定制外,也做成衣,通常是市场上比较行销的衣服。但凡永安公司或时装公司出了新品,不多久,在良心也能找到类似服饰,不动声色地引领着天潼路的服饰时尚。天潼路上的女人们喜欢到良心买衣服,她们穿上新买的良心服装店的衣服会迫不及待地去隔壁的大众照相馆拍一张照片,因为是胶片拍摄,拍好后要经过暗房洗出,照片是要等几天后才可以取的,这让她们有了激动和快乐的期盼。
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照相馆的生意日益清淡,平民化的大众照相馆也销声匿迹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台湾风行已久的专业婚纱摄影引入大陆,大部分照相馆变成了婚纱影楼,到了20世纪末又衍生出了中国第一家写生馆,到了2009年左右,影楼界又滋生出新派摄影,这些新派摄影多以工作室为主,环境小资,讲究品位,高超的化妆技术、完美的灯光设计使他们拍出来的人物个个不输明星,虽然价格不菲,但依然吸引了不少爱美的人士,女人们为了留下自己美丽的形象不惜奢侈一会,咬咬牙进入影楼,心甘情愿地领受这温柔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