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石图》上的“晋府书画之印”
如下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晋府书画之印”:
《竹禽图》上的“宣和”印拼接痕迹明显,且左右两边的材质老化程度不同,存在较大问题:
“宣和”印 《竹禽图》
此幅上的“晋府图书”印骑缝处完全吻合,此印未见著录,而“晋府书画之印”也都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吻合,项元汴的多枚印也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比对成功,可推知此幅装裱于明朱棡或之前,但再早则无确据,且装裱时点晚于北宋。
“晋府图书”印 《竹禽图》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上的乾隆印玺皆正确,《石渠宝笈》上也有著录,所以它的确曾被乾隆御府收藏过。然而,经乾隆御府收藏过,就一定是真迹吗?溥仪贩卖《佚目》书画的历史太过沉痛,以至于建国前后的文物工作者及藏家皆将寻回失散的《佚目》书画变成一个心结。还有人以此帖用龙纹纸做底作为鉴定确真的依据?南宋及元明清御府可不可以用龙纹纸临帖?
根据笔迹鉴定的原理,摹写笔迹存在如下四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看一下故宫馆藏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占了几条?后附是笔者所见民间藏赵佶草书《千字文》本(左)与故宫馆藏赵佶草书《千字文》本(右)的对比截图四幅。故宫藏本具有十分典型的摹写笔迹特征,多处运笔过程交代含混不清,不但抖动痕迹明显,连保持均匀、平直都做不到。
(1)形快实慢:正常笔迹,运笔自然流畅,而临摹笔迹,边看边仿,必然要降低书写速度,又要追求外形上的相似,虽有连笔,但在笔画上运笔生涩、迟疑,运笔形态和实际书写速度明显不协调。
(2)中途停顿:正常笔迹的运笔,除了楷体等书体有驻笔和顿压的动作外,在行草、自由体或一些快速书写的笔迹中,很少有中途停笔的现象。临摹笔迹,摹仿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协调连笔形态表现出的快速与运笔速度缓慢之间的矛盾,常在一些较长笔画或笔画转折处,以及上下笔之间的连接处出现停笔或另起笔现象。
(3)修饰重描:正常笔迹在笔误、书写条件不利时可能需要修改外,一般情况下时很少有修饰重描的现象。但在临摹笔迹中,很难避免临摹笔迹不走样。当摹仿人发现摹仿笔迹某些部位或笔画不够理想的时候,就可能采取添、改、描的手法进行补救。
(4)抖动弯曲:一般情况下,正常书写的笔迹,没有抖动和弯曲现象。而临摹笔迹,由于注意力集中在笔画形态上,为了摹仿得像,需要降低书写速度,使用均匀的速度,在视觉的监督下书写,运笔常伴有抖动、笔画弯曲的现象,在某些较长的笔画或弧形笔划上反映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