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我们再一次走进大字营村。55岁的村干部张朋举赠送了2014年10月由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村志《东达紫气大字营》。66岁已卸任村干部的黄学治向我们介绍了关帝庙以及明朝天启4年重修的洞子门的有关情况。55岁的现任村干部姚刚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全程陪同寻找老房、老院、老庙、老树、以及要采访的老人。在86岁的黄安华老人院内,我们没有见到别人文章中记载的《鲁直文行》的额匾,却发现了一块民国时的《叔度遗范》牌匾(叔度:廉范,字叔度,名将,京兆杜陵人,赵将廉颇之后。后用“叔度”赞颂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遗范:前人树立并流传下来的规范。)。
据黄安华老人介绍,此匾是别人送给他祖上黄克宽的,这与院内由黄克宽学生为他立的碑文内容也基本吻合。据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冬月编的《新修阌乡县志》记载:黄克宽是阌乡县立师范附属小学教员。
姚刚旗向我们介绍:大字营村目前有3487口人,8000余亩地,另有摊土地200亩,是当今西阎乡最大的行政村。村里以种植花生、玉米、药材、蔬菜为主。村内姓氏很多,但以张、黄、王、姚、康、李为大姓。
从《东达紫气大字营》村志中看到:“东达紫气”为老子过关之前,“东方紫气先到达的地方”。古寨门上的“中土首镇”,应是“函谷关内第一镇”的意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字营村一直为原阌乡县县东重镇,并且是古阌乡和灵宝的分界线。
古时,函谷要道从村北通过,是历史上阌灵两县的十四个古驿站之一。乾隆六年(1741年)阌乡知县祖廷梁在大字营镇修建墩台营房。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大字营建造了阌乡县五大粮仓之一。民国时期,大字营村北有洛潼大道,村南有陇海铁路,属函谷关和潼关的腹地。民国十三年(1924年),大字营设立邮寄代办所。民国十四年(1925年)大字营设立长途电话支所,后改称环境电话分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字营开设邮政代办所。1931年12月竣工的陇海铁路灵宝至潼关段常家湾火车站被称为“大字营火车站”。
1949年10月后,大字营为阌乡县第一区所在地;1954年6月,阌乡、灵宝两县合并后,大字营改为乡;1955年改为常家湾中心乡辐射的大字营乡;1956年10月重新划分为大字营乡;1957年调整合并为水泉城乡大字营村;1958年改为大字营生产大队;1961年1月水泉城人民公社改称西阎公社;1984年大字营村改称村民委员会。
大字营村,由于处在长安和洛阳的交通要道中枢,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陈自昂、岑参、韦应物、韩愈、宋之问、崔湜、皮日休;宋代的王禹偁、魏野、田锡、文同;清代的王士祯等,以及历代的刘邦、刘秀、郭子仪、李自成、冯玉祥都曾路过此地,很多人还留下诗句、名篇。
另载,大字营村还是灵宝大枣的发源地。
参考资料:
1、《紫气东来-西阎乡大字营村》
2、《历史名城三门峡》上P144页 。上官西才编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三门峡文史资料·第14辑、第15辑》
4、《厚重河南第12辑》
5、赵来坤编著的《来坤探索:国宝档案》
6、胡少敏主编的《灵宝市粮食志》
7、席会东著的《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
8、清·道光《陕州属东至渑池西至潼关路图》
9、《阌乡县志》
10、《河南邮电历史资料汇编第II辑.下.农村电话辑》
11、葛剑雄、傅林祥主编的《中华大典交通运输典交通路线与里程分典》
12、《河南古迹名胜辞典》
13、《抗日战争正面战争》
14、《河南文物志》
(文/图:尚柏仁 牛占亚 朱家昊 贾晓伟 编辑:曹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