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的副作用与禁忌,苦参的正确吃法和功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3:52:28

苦参

苦参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三二尺。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故名水槐。春生冬凋,其花黄白,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角内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坚。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通常春、秋两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细根、泥土,趁鲜切片晒干。别名川参,牛参,水槐根,地槐根,地骨,地参。

处方中写苦参指生苦参。为原药材去杂质及芦头和须根,洗净晒干,切片入药者。炒苦参为苦参片用麸炒至微黄入药者。苦参炭为苦参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里面焦黄,存性,而后入药者。生品苦寒之性甚强,炒制后苦寒作用减弱,炒炭之后收涩止血作用加强。

苦参的副作用与禁忌,苦参的正确吃法和功效(5)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可清热燥湿,*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苦参,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纯阴纯降之品,达心脾而及肾,三经湿热尽蠲除。苦以燥脾胃之湿,兼泄气分之热,寒以除血分之热。其退热泄降荡涤湿火之功苦愈甚燥尤烈,较之黄连力量益烈。故清热燥湿是苦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可燥湿止带,如用苦参配入二妙散。可清肠止痢,湿热蕴结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肠间血络受损化为脓血下痢。临床常与黄连配伍,两药合用更增清热燥湿之功,治疗湿热所致之下痢或泄泻。可除湿退黄,苦参具有良好的除湿热退黄疸之功,临床常与栀子、龙胆草等同用治疗湿热蕴蒸黄疸尿赤。另苦参能利尿、清利膀胱湿热以司气化而通淋涩。常与公英、石韦、萹蓄、瞿麦等配伍以清热利尿,治疗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灼热涩痛。临床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妊娠小便不利,加琥珀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小便不利均取得满意疗效。

苦参外用可祛风*虫。苦燥湿,寒除热,故有袪风止痒燥湿*虫之功。正如李时珍所云:“热生风,湿生虫,故能治风*虫”。临床常用来治疗湿热风毒所致的疥癣、阴痒、麻风、皮肤瘙痒等证。苦参燥湿*虫之药也,湿热生虫者苦参汤洗之。若内服,苦参常与荆芥配伍以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疥癞、瘙痒难忍等一切风疾。

苦参的副作用与禁忌,苦参的正确吃法和功效(6)

常用外用方法有:

煎煮泡浴法:苦参放入到水中煎煮30分钟,待水温降至适宜温度时浸浴全身。

苦参熏洗法:苦参放入到水中煎煮3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并用毛巾蘸水热敷。

现在已经逐渐入夏,当然我们这里现在气温还是比较舒适的,以后气温也会逐渐升高。春暖花开,于是就有了各种昆虫叮咬。这里针对这些皮肤问题我给大家推荐苦参汤。苦参汤出自清代名医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由野菊花、银花、苦参、石菖蒲、黄柏、白芷等组成,能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外用则具有抗炎、抗菌、消肿、抗过敏等多种药理作用,其止痒效果显著,对于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一般使用一次可止痒。本品可煮液涂擦、清洗。苦参汤为中药外用制剂,虽然疗效较外用激素药膏差,但其副作用少,能避免激素因长期使用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以及停用激素类药膏后出现病情复发、加重等。

苦参脾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不宜与藜芦同用。沉寒败肾必有五更泄利之病,苦寒泻肾必有少腹作痛之。苦参味苦而寒,气沉而降,败肾而泻肾。而五更泄利,小腹作痛必不能免矣。

苦参鉴别要点如下:

苦参的副作用与禁忌,苦参的正确吃法和功效(7)

苦参个:根呈圆柱形,下部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横长皮扎,栓皮破裂后向外卷曲,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坚韧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味极苦。以条匀,不带疙瘩头,断面色黄白,皮细无须根,味苦者为佳。

苦参的副作用与禁忌,苦参的正确吃法和功效(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