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的官职体系,一定避不开一个名词:三公九卿。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据《礼记》记载,在夏朝就已经有了三公九卿的体系设置,但只是一种笼统的称谓。周朝进一步把这一称谓明确固化,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不仅在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皇帝尊号,并且对以前朝代和战国时各国的官僚制度进行了总结、优化,建立起一套适合封建集权国家统治管理需要的政府体系,对后世的封建官吏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被做为国家的中央政府机构被明确下来。
这种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时期,直到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基本上也脱胎于三公九卿制度。再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废掉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朝代更迭,历史演进。中央政府机构的形式一直在变化之中,三公已经成为了一种表示尊贵的象征性称号,而九卿的官职则一直有明确的指向性,只是具体的内容随着朝代的不同而有变化,比如明代,就有了大九卿和小九卿的叫法。
在明代,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这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上基本是固定而没有争议的。
那么这九个中央机构都是什么职能呢?大家可以来粗略地了解一下。
吏部 负责管理文职官员的考核、升迁、罢黜,封授和策赏官员品级,修订国家官吏制度。根据管理职能的不同,明代吏部内设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户部 负责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不同的司,明代有十三司。
礼部 负责国家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
兵部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武装力量,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考核、封荫。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车驾清吏司,职方清吏司,武库清吏司。
刑部 主管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和户部一样,按地区设为十三司。
工部 管理全国工程事务。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屯田清吏司。
督察院 是国家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最高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以左为尊。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大理寺 负责审理比较重大案件,如涉及到高官显贵甚至皇亲国戚的案件。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更为重大的案件则需要刑部、大理寺及都察院一同进行"三司会审"。
通政司 负责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具体来说就是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情。
说完了大九卿,再来说说小九卿。明代的小九卿说法不一,比较为人认可的说法是太常寺卿,詹事,京府尹,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翰林学士,尚宝司卿。
这里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些官职都是干什么的吧。
太常寺主管宫廷宗庙、祭祀和礼乐之事;
光禄寺主管宫廷内外筵席事宜;
鸿胪寺主管朝廷礼仪、朝会和宴会;
太仆寺主管京师之外的皇家马匹和牧地;
詹事府主要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
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翰林院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侍读侍讲、政务咨询等类似于秘书处兼社科院一类的职能;
京府尹是管理京城地区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尚宝司负责管理皇帝宝玺、符牌、印章。
了解了一下明代的大、小九卿,让人不禁对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叹为观止,作为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吏制度自有其中奥妙。虽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希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吏系统,来巩固家族的统治,但是封建官吏制度毕竟受限于其阶级本质,常常使官员陷入只服务于皇室家族的狭隘境地。那些能够为民谋求福祉、被百姓千古传诵的好官就十分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