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画像中的耜
耒耜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后世的农具——犁,这一农耕时代最典型的工具的发明就是在耒耜的基础上一步步改进而来的,后人也将“犁”这个农具称作“耒耜”。
陆龟蒙画像
例如唐代文人陆龟蒙还亲自为耒耜写了一篇六百余字的《耒耜经》来颂赞它:
犁的出现“耒耜者,古圣人之作也。自乃粒以来至于今,生民赖之。”
夏商时期,青铜技术逐渐被国人掌握,金属农具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也已出现,铁具的锋利程度、坚硬程度都远超之前的木质或骨质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越国铁铧
犁铧这种翻土工具,主要是将中下层土壤,在牵拉的过程中翻到上层来。犁的末端破土、翻土的部件称为“铧”,最早的铁铧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的犁铧破土、划沟能力尚可,但翻土能力还待优化。
辉县出土的战国铁铧
在耒耜耕作阶段,农田在耕作完后,需要一年的休耕期,来恢复土壤的肥力。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连作及轮作也开始推广开来,因为铁质农具的出现及畜力耕作初步推广,使耕作效率大为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也为耕作提供了肥源及畜力。
这一时期的耕作还是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常见的人力耕作方式就是“耦耕法”,“耦”即两人协作,一人在前牵引,一人在后掌握农具并向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