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当初号称华南五虎的最大的大哥恒大与最小的小弟合生创展签订协议,售卖恒大物业部分股权。双方基于恒大物业协定的总值400亿港元公平磋商,50.1%股权代价为200.4亿港元,相当于每股3.7港元。
到了10月20日,恒大发布公告,官宣终止出售恒大物业50.1%的股权给合生创展,对于交易失败的原因,恒大仅用一句话解释,“受让方未能符合对恒大物业作出全面要约收购的先决条件”。
此次交易的失败,可能会撕下了恒大最后的遮羞布。让恒大进入卖无可卖,更难找到接盘侠的地步。
恒大目前资产包主要就是两类:地产业务,非地产业务和股权。
地产业务中根据中国恒大的半年报,恒大共拥有778个土地储备项目,规划面积达到2.14亿平米,原值为4568亿元人民币。
作为宇宙第一房企,果然就是大大大。可惜这些项目,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首先,根据前几年房企大玩高周转的尿性。但凡获取了土地,都是第一时间开工建设,快速达到预售条件,然后销售变现。真正容易变现的住宅都是通过预售获得了全款,然后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继续滚动。剩下的多是商业车位等不容易变现的边角料,当然还有一堆没有完工的在建工程,还有拖欠的应付款。
这些项目转让存在巨大的尽调还有清算压力,从单个项目的角度来说,很可能资不抵债。且恒大前几年的下沉战略,多数项目在三四线,变现难度大。
没有动工的项目,多为仅交了一笔保证金的土地。目前已有多地政府发布公告,将收回这些土地。并且以现在房地产市场与土地市场的萧条状况,这些土地多数都属于高位接盘。就算不计算滞纳金的情况下,接手这些土地,也不如重新拍取划算。
而恒大最大的粮仓,货值2000多亿的深圳旧改项目。也与8月10日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运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文件精神相悖,给项目未来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不用说这种旧改项目,很可能仅有一个框架协议,在没有启动之前,并没有实质性的投入。也就是说,本身也并不值钱。
除去房地产核心业务,目前恒大变现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亏了几年,主要在货架堆灰,还有给供应商抵债,前一年刚刚购回,准备打包上市的恒大冰泉。
减持与恒大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盛京银行股权,并且减持套现与缓解流动性无关,极可能是出于监管层“避免风险传导至金融部门”的授意。
不知道猴年马月盈利,但有点数据的恒腾网络。
至于回A无望,造车也仅停留在PPT阶段的恒大汽车,估计是很难找到下家了。
恒大真正的宝贝其实只有恒大物业。
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不同,不受宏观调控影响,且属于真正的刚需。你可以躺平不买房,但要住房就不得不接受物业。
与碧桂园一样,之前为了扩张,选择了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同时有更高货地比也就是更高杠杆的三四线下沉市场。房地产开发也许没赚什么钱,但留下的却是海量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用的自己的物业管理。
截至6月底,其管理的合约面积约8.1亿平方米,在管面积约4.5亿平方米,合约面积和在管面积均位于同行业第二位,仅次于碧桂园服务。
最重要的是物业管理属于轻资产,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不会受流动性危机影响。并且与碧桂园一样,虽然开发产品市场褒贬不一,但通过海量运营的物业经验,形成了一套标准化体系,物业服务本身还是有较好的品牌与口碑。
在2020年的港股物业板块中,恒大物业净利润超26亿,仅次于碧桂园物业排名第二;而高达184.7%的增速,更是排名第一。
但是碧桂园服务如今市值为2117亿。而恒大物业的股价,却受恒大地产的影响,从年初的2133亿跌到今天的518亿,表面上属于低位。
合生创展能看上恒大物业,显然也是注意到了这些特质。
不过后续的尽调,还有谈判,估计合生的朱老板就当场脑梗了。这些也可以从合生创展的公告中看出究竟。
公告中提到终止收购的直接原因简单来说就是:
合生创展要求把收购款先放在恒大物业,算清楚恒大及关联方的应付款,然后从对价中扣除,再将剩余部分支付给恒大。
而恒大要求直接将收购款打给自己。
有在建工程转让或者不良资产处置的都知道,通常对价款会预留保证金。因为很多尽职调查不能发现的表外负债。之前是实在要不到钱的债权人,只有干等,但只要看到有人接盘,会集体突然钻出来。大到社会大哥的高利贷,小到航空公司挂账的机票,甚至连项目旁边的馆子,都会拿出一堆老板签下的白条来要求付账。
这时候,你再去找老板,别人两手一摊,说钱已经用完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