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好契机。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求异”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兴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求异”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琥珀》一课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找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希望解决疑问。我在课内留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如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疑问:为什么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发生在一万年前?课文前面写苍蝇飞进“树林”,后面写海水逼近“森林”,“树林”怎么变成“森林”的?为什么两只小虫腿的四周会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得到了我的赞赏,其他学生立即兴致盎然,睁大探求的眼睛,寻找疑问,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又有学生发现问题:课文中写“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一转眼”表示很快的意思,而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是漫长的,怎么说很快就过去了呢?
一篇课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提出了许多问题,这正是“求异”思维活跃的表现。对于学生这种善于动脑筋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给予大力鼓励,从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逐步做到善于质疑。只有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良好习惯。
引发讨论,创设“求异”氛围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种争论都有利于学生“求异”能力的提高。在我课堂上讨论的内容,有来自学生提出的有启发性的问题,也有的是教师有意识的“预设”。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演示当时场景,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座城。所以我要把和氏璧拿回去。“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我用一本书假作“宝玉”,说着举起来就要向柱子上撞。接下来,我提出疑点让学生讨论:在当时的情况下,蔺相如会不会去撞?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蔺相如不会去撞。因为他知道秦王贪宝,是不会让他将宝玉撞碎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吓唬秦王,让他信守诺言。”有的学生说:“蔺相如会撞,因为他来秦国前就做好了献身的准备。”还有的学生说:“蔺相如有勇有谋,如果秦王逼他交宝玉,他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保护宝玉,维护赵国的尊严,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他也会竭尽全力。”
在讨论中,学生肯动脑筋,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且能做到言之有理,言而有据,顺理成章。因此,这种讨论对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从上面事例不难看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注意重点语句的“求异”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观念:要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农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