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罗诉韦德案并非终点,恰恰相反,它成为了一个新的开始。从那之后,美国妇女的堕胎权走上了真正的政治化道路。
原本仅限于道德与医学领域的问题,开始变成政客们手中的利刃,用来刺向彼此,搅动大局。
山雨欲来风满楼,后罗诉韦德案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
二、后罗诉韦德案时代:生育权政治化众所周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与两党制,这让“制衡”成为了美国政治的核心精神。在这种体制下,许多社会问题,就会成为政客手中搅动风云的棋子。
其中,生育权的政治化便是最好的例子。
罗诉韦德案落幕后,判决结果在美国民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1973年至1985年的哈里斯民意调查中,约有52%-60%的民众赞成罗诉韦德案的判决,主张女性拥有自主堕胎权,而剩下37%-42%的民众则持反对意见。
这证明,堕胎问题在美国民间仍未达成某种共识,受多种因素影响,堕胎权还存在着巨大的讨论空间。

因此,美国的政客们如同秃鹫般嗅到了此种契机,开始借堕胎权之名,大做文章。从那之后,对堕胎权表态,成为了民主党与共和党政客的“必修课”。
从1976年开始,两党就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共和党反对堕胎,而民主党支持堕胎。
在罗诉韦德案之前,美国总统一般不介入此类争论,可从里根开始,总统对堕胎权的态度也成为了拉拢选票的重要手段。
1980年,身为共和党成员的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他在任期内推行了一系列反堕胎举措。
里根政府曾就保护胎儿生命权向国会递交了多份提案,顾名思义,保护了胎儿的生命权,就意味着堕胎不合理。
为了达到目的,里根甚至亲自下场威逼国会,但最终被国会拒绝。可里根不死心,身为总统,他还能提名大法官。
于是,里根精挑细选,将反对堕胎的法官推上高位,试图通过这些保守派来严格限制堕胎。
里根的一系列举措自然得到了国内保守派的支持,这他争取到了一定的选票,反堕胎人士有了总统撑腰,态度也日渐嚣张。

然而,到了克林顿上台后,风向却陡然发生了变化。
克林顿隶属民主党,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登台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彰显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不同之处。如此一来,支持堕胎就成为了克林顿的最好表态手段之一。
在竞选之初,坚决捍卫堕胎权就是克林顿的宣言之一。
他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推动《自由选择法案》,还会将支持堕胎权的法官送入最高法院。
这些承诺对于里根时代饱受打压的美国支持堕胎人士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他们自然而然站在了克林顿身后。
而克林顿也不负众望,1992年顺利当选后,立刻着手废除前任总统的反堕胎政令。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支持堕胎的总统,如此清晰的表态令美国政坛波澜丛生,暗潮涌动。
生育权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集团。
随着克林顿允许堕胎政令的实行,一张以“生育权”为中心而编织的关系网都将受到影响,其中包括药物研究、胚胎组织研究、国际家庭计划等多个方面。
网络背后,牵扯众多,既有利益集团的真金白银,又有政客的锦绣前程。

然而,小布什上任后,美国的反堕胎势力又卷土重来。
小布什继承了共和党一贯的反堕胎立场,他在执政期间鼓吹“生命文化”,还通过政府资助了一系列的危机*项目,甚至从精神文化层面要求美国的青少年禁欲。
此外,小布什还说服国会,推动了《部分生产堕胎禁止法》的出台。
正是这份法案,让美国原本清晰的堕胎权界限再度模糊起来。
政客利用权威,塑造法律,重新规定了禁止妊娠中后期与后期的孕妇堕胎,却未提及倘若孕妇遭遇生命危险,医生是否能够合法为其堕胎。
此法一出,美国各界议论纷纷,抗议者与支持者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民众的反应越激烈,政客们反而越高兴,民意可操控,处处都是生意,美式民主的虚伪之处也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