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02:45:49

【摘要】地名是体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反映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北京房山区为例,统计区域内28个乡镇及地区下辖的村级、社区地名,根据其得名原因分为自然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空间位置类地名,运用GIS分析,探讨各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房山区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内自然类地名分布较为均匀;经济类地名、文化类地名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这与现有的文化空间格局并不十分相符。建议未来在地名规划时,应在尊重历史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典故和地域文化来命名新片区和道路地名,以突出区域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地名体系;空间格局;区域文化;北京房山

0 引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空间位置上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对于地名的研究,一直是地理空间研究中较为重要的分支。一方面,地名可以显示地理实体的位置信息,反映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另一方面,地名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也可反映历史时期区域环境的变迁。对一个区域内地名体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个区域的空间环境,以及蕴含在其中的自然与人文空间格局变迁情况。

“地名”一词,最初记载于战国时期《周礼》之中,“原师,掌四方之地名”。《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地的地名研究成果更为丰富。首先是北京市地名整体名有130处左右,《山海经》记载的地名约为《禹贡》的10倍。近年来,对于地名的研究一直受到历史地理学、语言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学者重视,不同学科学者的研究视角与侧重点不同。历史地理学者关注地名的历史发展过程,如华林甫对我国古代地名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韩光辉研究我国地名学的起源与发展,将其发展经历划分为古代地名研究、近代地名学探索与现代地名学全面发展3个阶段;葛方文梳理了我国古代有关地名记载的著作。语言学学者关注地名中所反映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特征,如:牛汝辰研究了黑龙江达斡尔语地名词汇的文化特征;王文敏采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了临高语中带有“村”地名有关的内容,并绘制语言地图。人文地理学学者关注地名与城市关系、区域空间格局,如:朱竑等以城市演进为视角,探讨了地名变迁的主要原因;王彬等研究了广东地名的分布规律与当地自然、人文空间格局的关系;李建华等研究了宁夏中卫县地名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文化类型间的关系。

另外,从地名研究的具体案例的视角来看,历史文化悠久地区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聚焦于北京的地名研究成果更为丰富。首先是北京市地名整体研究,尹钧科和孙冬虎详细介绍了北京地名的历史沿革、地名分类、语源特点、空间分布及地名管理等内容;岳升阳和余常虹在研究北京地名保护的问题上,指出应尊重地名原有的地理空间位置,提出了“地名原点”的概念;王长松和马千里探讨了北京村落地名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变迁间的关系;陈晨等研究了北京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布局特征。其次是关于北京市域范围内各区县的地名研究,王长松等认为在北京通州、大兴和平谷新城进行新地名命名规划时,要根据各新城的文化特点和发展需求,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重视居民对地名的认知;高丽婧探讨了北京门头沟区地名命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最后,从研究方法上看,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展示与分析方法,分析地名的空间格局,陈晨等、王洪波和杨冉冉利用GIS核密度估算法,分别展示了北京地名、保定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布局特征。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对北京地名文化含义进行梳理的成果较多,而从空间视角,对北京具体区县的地名体系做整体空间分析的成果仍较少。

本文从地理空间格局的视角出发,对北京房山地区的地名体系空间格局做深入研究。尝试通过ArcGIS软件对房山区地名与其自然、人文环境的空间格局进行叠加分析,并进行核密度分析,找出其空间分布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名规划建设过程中,区域通过对地名的梳理保持自然和人文空间格局的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地区,下辖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地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西部2/3地区为山地,东部1/3为平原,境内河流13条,分属大清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图1)。全区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旧石器时期重要的人类遗址之一;西周燕都遗址为北京城建城历史的重要起源地之一;13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云居寺、金代皇家陵寝金陵遗址等均位于房山区内。房山区的区域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沿革悠久,是北京历史文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基于地名体系的北京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传承问题较为理想的案例地。

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1)

1.2 资料来源与数据选取

1980年后,房山区内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改动。先后设立燕山地区、星城街道和西潞街道等单位,下辖的村庄、社区也有所改动,地名名称变动也比较频繁。本研究以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房山区地名志》及博雅地名网中收录的地名为基本数据,统计房山区境内现存的所有乡镇街道和地区下辖村级地名;利用ArcGIS软件将所有村级地名的空间位置叠加在2010年北京市房山区1∶400万行政区划地图上。不同版本的数据出现差异时,以《北京市房山区地名志》中的命名解释为基准。

本文所研究的地名为乡镇及地区下辖的村落与社区地名,由于村落与社区是人口集聚和居民生活的基层单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部人们社会生产实践的内容,也可更为细节地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和乡土文化风俗。并且,村级地名的产生通常历史悠久,一旦产生之后,除发生较大规模的自然环境变化或人口变迁、行政规划改变,通常情况下不会更名。这使得村级地名能够得到较好的保留,为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变迁、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特征提供了帮助。

2 房山区现有地名统计与分类

在本研究所采用的北京市房山区行政区划图中,共有28个乡镇和地区,共录入村落和社区地名分别为455和108个,全区平均地名密度为0.28个/Km2。将全区以乡镇、地区为基础,划分为22个区域单元,以便于统计分析。2010年房山区行政区划与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房山区地名志》中的行政区划并不完全一致,本文以2010年房山区行政区划单位为基本单元,统计地名、制作地名核密度分布图。

2.1 地名命名分类

现有研究成果中,常根据地名含义或地名反映的景观类别,对地名进行分类。陈晨等研究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时,认为北京市以地形地貌、水文、动植物、政治、军事、经济、建筑、工程与园林景观命名的地名数量较多,因此,将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和文化景观类地名。本文参照此分类思路,根据房山区地名命名来源及反映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特征进行统计,表明房山区以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动植物、矿产资源、道路交通、农业、手工业、工业、商业贸易、儒家文化、宗教信仰、相对方位、民俗意愿、人口迁移、姓氏和历史典故命名的地名出现次数颇多,因此,将地名分为自然、经济、文化和空间位置4个类别及16种亚类(表1)。

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2)

在自然类地名中,含有坡、岗、洼和峪等词的地名表示因地形地貌而得名,如迎风坡村和羊头岗村,因此,将这类地名归为地形地貌类地名;含有湾、河、水和沟等词的地名因靠近河流、泉水而得名,如洄城村和森水村,因此,将这类地名归为河流水文类地名。在经济类地名中,以地、庄和田等词命名的地名与农业生产有关,如三十亩地村,将这类地名归为农业类地名;以店和市等词命名的地名与商业活动有关,如瓜市村和炒米店村,将这类地名归为商业贸易类地名。在文化类地名中,因寺庙建筑、佛教文化而得名,归为宗教信仰类地名,如洪寺村和云峰寺村;与当地的历史典故相关归为历史典故类地名,如元武屯村和黑龙关村。在空间位置类地名中,以路、里和道等词命名的地名与道路交通有关,如大十三里村,因此,将这类地名归为道路交通类地名;以某座山峰,某条街道、某个城楼的东、西、南和北等相对方向性词汇命名的地名,归为相对方位类地名,如西南章村和东南章村。

2.2 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以乡镇、地区为区划单元来统计各乡镇、地区内地名的数量,运用ArcGIS软件对房山区地名进行核密度分析(图2),即地名密度可以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密度5个级别,分别对应0~0.20,0.21~0.40,0.41~0.60,0.61~0.78和0.79~0.98个/Km2。房山区村级地名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以现区政府中心良乡地区、原区政府中心城关镇分布最为密集;西部山区地名分布较为稀疏,村落大多沿河流分布,山区内部远离河流的村落呈零星分布,这与房山区内人口分布密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相吻合的。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下,人类聚落、居民点的产生与发展与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密不可分。

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3)

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