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02:45:49

为了研究文化类地名与其他类型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布局关系,房山区所有文化类地名(亚类)和其他类型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如图6(b)所示。可知,大石河两岸的文化类地名并未体现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集的区域文化特点;而小清河上游附近的文化类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个区域文物古迹分布密集的文化特点。可见,在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只有小清河上游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区域文化特征和地名文化遗产。

4 讨论

房山区的旅游总体形象被定位为:“北京根祖、溶洞王国”,旨在将房山区打造为世界文化遗产、喀斯特地貌和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房山区拒马河两岸、大石河两岸和小清河上游是人类遗址遗迹、不可移动文物的集中分布地,然而,拒马河两岸的地名却大多以自然景观得名;大石河两岸的地名大多以自然景观、空间位置、姓氏和民俗意愿得名,这并不利于房山区“北京根祖”旅游总体形象定位的体现和宣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拒马河两岸和大石河上中游,目前仍以村镇为主,与房山区东部城区相比,西南部、中部尚未进入大规模城镇、街巷开发的阶段,因此,地名以历史村落延续为主,而这些历史村落名称主要体现的是历史时期人们聚集生活的情况。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乡村道路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这些区域会面临新的区域改造或道路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地名命名中体现出拒马河两岸、大石河上中游“北京文化起源”的形象特点,是值得规划建设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房山区地名的分类统计分析,利用GIS分析房山区各类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房山区村级地名因相对方位、姓氏、历史典故、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和民俗意愿而命名的地名较多;区域内自然类地名的分布较为均匀,经济类和文化类地名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2)地名现状分布规律,与区域历史发展及文区域改造程序的必要环节。因此,未来房山区内化遗产传承的空间格局,并不十分契合。其中,拒马河两岸人类遗址遗迹发掘地和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周边的地名仍多以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含义的自然类地名为主,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拒马河两岸集中分布人类遗址和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特点,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房山区作为北京城起源地之一的历史进程;大石河两岸不可移动文物地周边的地名大多为自然类地名、空间位置类地名和文化类地名中的姓氏、民俗意愿类地名,也没有较好地呈现出这一区域的文化特征。(3)虽然部分佛寺、佛塔所在地及周围的地名因佛教文化而得名,但佛教类地名数量少,分布零星,没有充分体现房山区佛教遗产地聚集的文化特征。

房山区内一些区域的现状地名,没有很好地体现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脉络,没有突出房山区源远流长的人类活动遗迹历史和作为北京城起源重要一环的建城历史,对于“北京根祖”旅游总体形象的建设,没有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区域将会进行城市化改造,而配套的地名规划也被列入很多地区,会配合城市化建设,增加大量新命名的片区和街道。在此过程中,将区域的历史人文底蕴表现在地名命名中,是彰显区域历史文脉价值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地名研究学者和规划者,已提出在地名命名中,应尊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并应用于地名规划实践中。因此,随着房山区西南部、中部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根据历史典故和人文意义梳理和命名今后的新建社区及道路,对于区域文脉的深度挖掘,以及未来地名规划乃至城市规划中区域文化主题的表达,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9)

END

北京房山区各乡镇地图,房山地图各镇全图(10)

文章作者:史晴,赵寰熹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3期

选稿:甄艺涵

编辑:洪珊

校对:邬卓晶

责任编辑:郝志坚

江西地名研究群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