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联网管理层的变化
从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扁平化管理的几乎是每一个年轻互联网公司的常态,每位基层员工的能量正在不断放大与被放大,由此反应出来的现象——B端产品决策者的群体不断扩大,B端产品有机会直接接触使用者,从而推动管理层决策。
2. 服务对象的扩大
以前,提效是企业最关注的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内卷”,个体对智能化的追求,它不再是企业的专利。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机遇下,部分B端产品也通过“免费版”的形式,扩大了产品的服务对象,把对C的业务承载起来。
同理,部分C端产品只要充分满足垂直用户群体的需求,同样可以通过“企业版”的形式,对B的业务承载起来。而C端的优秀产品体验以及足够的受众群体,将很容易深入B端产品的腹地。
例如,花了6年时间才达到4亿用户的钉钉,企业微信从开放连接微信后,仅花了2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触达4亿用户,而这一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
3. 这个现象会给产品团队带来什么改变
当执行层个体的力量被不断放大时,反而会使得B端的决策更为严谨,最直接的表现在同类型的产品将通过各个维度被不断的对比。在同样都能达成业务目标的情况下,更好用,更易用的,产品更容易突出重围。于是,B端的用户体验逐渐被摆到台面上…(多少有点内卷的意思了)
众所周知,B端和C端的差异主要体现于:
从产品目的的角度:
B端:解决组织的业务问题,注重高效能完成使用者组织的业务目标。
C端:把产品的故事给用户讲好,注重用户感受的达成产品本身承载的业务目标
从产品的情感体验的角度:
传统B端:往往向用户传递一种理性、机械感、强逻辑的感觉;
C端:更注重用户的个人感受,常利用一些情感拟人化、趣味游戏化的手段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毋庸置疑,无论是从产品目的还是用户情感的关注上,C端的首要目的都是强调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而B端则首要关注创造的价值,因此在B端产品寻求出路之时,不断看向了C端的做法…
但严格意义上,B端看向C端的体验并不能完全称之为“C化”,只不过是带着“前辈的光环”共同追求更极致的用户体验,换句话来说,B端需要“C化”这件事情,就是使用C端曾经使用甚至是已经熟练的设计方法去解决B端业务场景下的问题。
然而,比起“我们也应该注重B端的体验”,“B端C化”这个概念显然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与重视。我也很乐意通过“B端C化”概念的传播让更多设计师、理解“B端C化”是什么,该怎么做。
三、如何B端C化B端如何C化,首先要明确B端哪些需要C化,B端常见的体验劣势有:
- 逻辑复杂,产品使用学习成本高
- 业务场景多元,任务路径没有规划
- 信息维度多,视觉无焦点、注意力易被打散
- 大量强逻辑的业务处理,易产生疲惫感
- 数据分析难,多维度数据增加认知难度
- 产品形象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中缺乏辨识度
- 客户触达方式单一,仅靠地推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