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内伦子
当我们手握利镜阅尽世间美物、美景;依靠刀锐奶化勾兑了无数诱人糖水;或站在街头凛冽的风中,举目望去街景了无新意的时候,当利用强大后期,无休止地纠结于色彩锐度这些表象的形式美,感慨摄影境界一直陷入瓶颈上不去的时候。
我们是否想到,也许我们过于在乎对于表象世界的呈现影响了我们对于照片艺术的体悟与理解?其实一张照片的空间,远远不限于它本身呈现的,还应该有深层次的表达。
文 | 行遍明日之后
▶︎ 本文约 1800字,细读全文需 10 分钟
有时候某些照片让我们不自觉地去思索、回味、或者触发心中积聚已久的情感。同样的镜头下的景、物,摄影者给照片施加了什么魔法,让它与众不同?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我们和他们所要捕捉的重心与所关注的焦点究竟有何不同?
今天,我们尝试着通过解读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来试图摸索一种操作层面的思路。首先,我们来看两张器材设设备和形式风格很接近(似乎拍摄地也是同一州)的两位摄影师的作品:
△ 《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埃里克·索斯
△ 《居住区》肖恩·斯图尔特
第一张是摄影师埃里克索斯《眠于密西西比河畔》中的一幅作品。第二幅是摄影师肖恩斯图尔特《居住区》中的一幅。
第一幅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个把自己整个包裹在衣服里的留着奇特胡须的古板形象,还有手里拿着两架象征自由和无拘无束飞翔的飞机模型。似乎想表达的东西需要你细细品味。你感受到的一定是画面之外的。
第二幅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青涩的小胖墩站在一辆小型卡车旁。冰雪。技术上来讲拍的很棒。细节丰富。但是然后呢?(斯图尔特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摄影师,这里只是拿来个别作品来做范例,没有贬低的意思)
你看了之后有何感觉,哪一幅让你的眼睛更愿意停留?
再来一组对比: